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水城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综合信息

【学先进 树标杆】36载的坚守,特殊的“地标”(徐生权)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一个人,一辆摩托车,每天早上8点都会准时出现在那段路上,默默清扫路面,认真清理公路两侧的边沟,这个人就是徐生权,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1987年,18岁的徐生权来到了盘南段的山岚道班,一干便是15年。2002年,在石桥道班的砂石路上,他又兢兢业业的干了5年。2007年到大桥河养护站,2015年再到刘官养护站,至今,他已经坚守在一线公路养护岗位上36年了。身材高壮、皮肤黝黑的徐生权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常常沉默寡言,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劳动好手,重活累活他总是会抢着多干,没有丝毫怨言。

从徐生权家到道班往返路程20多公里,路途遥远,但他并不在意,一心扑在了公路养护工作上。为了不耽误工作时间,他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他说“花在路上的时间少了,工作的时间就多了”。每天早上7点,徐生权都会准时骑着摩托车从家里出发,提前到达工作地点开始一天的工作。

可不要小瞧徐生权的摩托车,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代步工具,更是一个“百宝箱”。他的摩托车上安装了三个小框,框中安全椎、安全帽、雨衣、雨伞、劳动工具等物品一应俱全。由于使用频率过高,几年间,他已经换了六辆摩托车。

很多时候,为了节约时间,他的午餐就是两个馒头和一瓶矿泉水,并不丰盛的午餐支撑着他一直干到天色完全暗下来才肯收工回家。2005年,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饮食的不规律,徐生权的胃终于熬不住,出血了,严重时甚至会便血。但是住院治疗没几天,徐生权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单位领导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他,让他好好休养,等身体完全康复后再来上班,他却告诉领导,自己会利用中午的时间休息,不用担心。于是,每天中午12点半回到道班上吃饭、接水的过程就成为了他所谓的“休息时间”。因为不能喝冷水,徐生权的“百宝箱”里又多了一个温水瓶。

实行小修养护承包责任制以后,徐生权承包了K372至K377段共5公里的保洁工作,承包工作落实到位后,他更积极了,以更早更长的工作时间来要求自己,每天按时在这段路上清理边沟,打扫卫生。

他做事很有自己的方法,在清理过程中从来不用除草剂,而是亲手把杂草拔出来。他仔细把清理出来的泥巴中的石块捡出来,再把泥巴倒进附近的田地里,捡出来的石块全部收集在一个口袋里,等到下班后带到垃圾站,他说这样就不会影响农民种庄稼了。

一个大雨天,段支部书记从路上巡查回来,看见穿着雨衣的徐生权仍然在顺着水沟走。书记连忙打开车窗探出头来,叫他早点下班,他却执着地把水沟查完,确定没有石头堵塞边沟和涵洞,才肯安心回家。

煤兴线上沿线的乡镇比较多,当地的乡镇干部总能在这条路上看见一个戴着安全帽、胖胖的大个子,一个乡领导感叹:“要是我们每位干部都像这个养路职工一样敬业工作,那我们的工作就能快速高效的完成了。”很多长期在这条路上驾驶的司机师傅看到徐生权都会心生敬佩。

长期以来,徐生权成了那段路中颇为特殊的“地标”,始终坚守在那段路上,为那段路“代言”。

很多时候,徐生权都用憨厚的笑容替代了漂亮的话语,用敬业的态度和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工作的热忱。“地标式”的养路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私付出,用一份独特的热情和勤劳来对待工作,以自己是一名养路工人而自豪,在公路养护的最前线,默默的展示属于公路人的风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