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在贵州省盘县公路管理南段的管养线路上,有一条线路,坡陡弯急,荆棘丛生,怪石嶙峋,马帮经过此处,马驼常常被夹于石间难于进退。这里条件艰苦,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让寻常人难以适应,但有一个老道班和一群为公路事业默默奉献的人却扎根此处。
1959年,杨全芳接过“养护棒”正式成为一名养路工人,在公路事业勤勤恳恳工作了14年。1972年,而立之年的杨全芳接到去夹马石道班工作的通知后,立刻打好背包从大桥河养护站赶往夹马石道班担任班长,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他的带领下,夹马石道班受到各级政府大大小小的表彰40余次,创造过许多辉煌的历史,并于1990年荣获“全国十佳道班”。杨全芳1985年荣获“全国先进班长”和“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在岗期间多次被水城公路养护总段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来自各级数十次的表彰让杨全芳成为无数公路人心中学习的榜样,夹马石道班也在他的带领下成为行业标杆。
他开拓创新,科学养护
为了把路养好,杨全芳带领夹马石道班根据季节的不同和气候特质安排生产,合理调配劳动力。工人们认真做好养路材料的选配工作,用土法试验测定养护材料的性能,总结出水稳性较强的红褐色风化石更适合作为保护层,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山上丰富的石质坚硬的马牙石(石英石)打磨作为磨耗层的主材料,用粘结力较强的粘土作粘结料。通过这样精心选料铺出的路面,不仅坚硬耐磨质量好,而且因为其好看的颜色被人们称之为“咖啡色路面”。夹马石道班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按照泥路八道施工程序进行,切实保证了公路的质量,站在高处俯瞰,这条公路就像一条蜿蜒的彩带镶嵌在崇山峻岭间,这是大山中一幅起伏的美画,也是行业里一根笔挺的标杆。
夹马石道班还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行承包制,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办法,严格各项考核制度,兑现奖罚。实行五定(定养护里程、定人员、定机具设备、定经费、定任务)五包(包投资、包好路率、包出工出勤、包安全生产、包文明建设)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月抽查,季打分,年度总评,奖惩一次兑现。这些办法使奖金分配有了一定差距,克服了平均主义,较大地调动了班内职工的积极性。
他勤建家园、稳定人心
在过去的那些年,养路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杨全芳带领全体同志认真贯彻水城总段“三级建家”的方针,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投工投劳,积极投入道班建设活动,经过大家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带有“花园”“果园”“菜园”的新型道班应运而生,庭院整洁优美,花香草绿,宿舍干净整洁,配发的各种生活用品存放有序。
金秋时节,果园里的果树苗结出硕硕果实,院内的一亩土地种植了各种蔬菜,年产量达到1500余公斤,道班食堂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职工们自己修建了猪圈,每年养猪1-2头,挖鱼塘一个,养鱼300多条。又新建澡堂一个,还添置了两张四人沙发、一台洗衣机、两张餐桌等各种生活设施,更大程度上改善了职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越发提升,每个职工都把道班当成自己的家庭一样去呵护。
他重视教育、规范管理
为了更好的养好公路,带好职工,杨全芳思索出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自己带头遵守。
“要提高道班管理水平,首先要重视职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经常化、制度化……”杨全芳这样想着。自当上班长以来,建立了以班长、工会组长和统计员为核心的领导小组,每周都要组织道班职工对政治、业务、文化、安全生产和公路养护工作等知识进行集体学习。有的职工对道路管养技术知识不清楚,他就耐心讲解,甚至手把手地教,直到职工学懂学精为止。为了丰富职工的学习生活,杨全芳为班上订阅了十余种主流报刊杂志供职工学习,组织革命传统教育、普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养路技术规范教育和学英模先进事迹等各类活动,在他的带领下,夹马石道班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道班,职工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各项管理制度下,夹马石道班工作变得越来越规范。
......
一路走来杨全芳老班长用他行动诠释了实干、担当,每当杨老班长对后辈谈起以往的工作,似乎能透过他的言语表情,看到他在公路上辛勤劳动的场景。杨全芳老同志忠爱公路事业、艰苦创新、敢于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