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一个叫[快咨讯]平台的首页里,笔者看到了一则讯息,标题有点长叫《64岁冯巩饭局私照流出,打脸多少人:你高高在上的样子实在很丑》。
文中说,前段时间的一天,相声艺术家冯巩在一个路边摊点吃饭,为了避免张扬,选了一个背向街面的位置坐下。无奈,他的声誉度实在是太高了,还是被大家认了出来。面对此种情况,请看他是怎样处置的。
刚落座不久,一位由父亲带着的小朋友要求与他合影,他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并微笑地站在小朋友的身后,还用手扶着其肩膀完成了这次合影;饭没有吃几口,又有一对夫妻请求敬他酒,他连忙起身,碰杯后一饮而尽……
看到这一幕幕,同桌吃饭的朋友问他:“这样的场面是否难以忍受?”,冯巩乐呵呵地回答说:“千万别烦,那可是咱的上帝!”。
之后,作者评价说,冯巩这话多多少少有调侃的意味。对此,笔者认为不仅仅是这样,它应该还有其它多层意思。
首先,它确有诚如作者所说的“调侃”的意味;其次,我们认为这是艺术家冯巩的一句心里想说的大实话;没有这些认可的观众,哪有自己的今天。就如一位老艺术家所讲,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鱼水”关系,没有水,你就是一条没有生命力的鱼儿,你活蹦乱跳的特性就没有了;第三层意思为文艺工作者、艺术家是根植、诞生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离开了人民群众,如果不到基层去深入体验火热的生活,你就找不到艺术的源泉。
今天,我们想说的是像冯巩这样的真正的艺术家是没有架子的。他们心里十分清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观众)自己什么也不是,就像舒婷在《致像树》中所表达的,对橡树和木棉而言,不是谁攀附谁,谁颂扬了谁,他们是一种彼此独立、相互致敬的关系。当然,那些年代,和冯巩一样的艺术家还有很多,诸如白扬、关牧春、郭颂、马季、牛群等等。他们德艺双馨,演出的节目大受观众喜爱,经典的台词深入人心,他们把受众当“上帝”,观众将他们当成精神文化享受的最佳传播者。
反观当今一些所谓的明星(有的靠脸蛋吃饭、有的靠包装一夜成名),那阵势真可不得了啊!结个婚、出个场、办个生,无数的聚光灯对着他们“咔嚓、咔嚓”闪个不停,还有那些穿着黑衣、戴着墨镜,魁梧帅气的保镖里三层外三层地圈着他们,生怕被人暗杀,生怕被普通的群众接近而粘了“诲气”。不要说合影、签名,就连看他们一眼都很困难。有人说,中国的明星喜欢过把皇帝瘾,我们认为此话不假。还有,现在的明星喜欢替企业打广告、做形象代言人。应该说,这些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帮助企业,特别是民族品牌企业说话做事、站台宣传,何乐而不为呢?可问题是他们不问青红皂白,不去企业做调查,不管产品优劣,只要给钱就干。他们那些夸张的广告词,作哐的肢体语言实在是让人瞠目无语。
至此,可能有人要问,难道现今的社会中就没有德艺皆佳的艺人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前不久,看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一档节目,栏目名称叫啥忘记了。印象中,设置的评论席上的嘉宾好像全都是些外国的留学生,国内外的各类艺术人才都可以来这里展示自己的风采。那天,笔者眼前一亮:青年艺人王琪携歌来到了演播厅。期间,他演唱了近两年来在网上十分走红的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那旋律、那意境,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心目中。他用歌声动情地向我们诠释,演绎了一出唯美的爱情悲剧。一时间,他的这首歌在全国更火了,不管男女老幼都在学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当然,笔者也不例外。当时,主持人现场采访了王琪,这首歌是不是讲的你自己?有点腼腆的王琪笑了笑,过了十几秒钟后才答非所问地讲到,其实,我已结婚生娃了。又问,你今后有何打算?王琪说,我现在暂时没打算,只想呆在家里好好陪陪妻儿。说句实话,前些时候,一些企业要我去给他们站台、打广告,做形象代言人,我都婉言谢绝了。再问,你怎么会想到要创作这首歌的呢?其实,我是东北人,但我在新疆生活了十几年。那里美丽动人的故事,可敬可爱的人民,那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深入地吸引了我,滋养了我,因而有了创作这首歌的冲动。
是啊,现在的青年人,特别是年轻的艺人,能有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延续老一辈艺术家德艺双馨的风范,实属不易。各级各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应着墨大力宣扬上述两类老少艺人,净化文艺圈,给人民大众以充满主文化特征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