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铜仁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老家的路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小时候,最怕回老家了,倒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其实仅仅是怕回老家的过程,怕那似乎怎么也走不到目的地的路。

老家在松桃县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我从小在那里生活了近五年,直到我父母将我从这个小山村接到县城。听父亲说:我当时不仅不肯跟他们走,甚至都不肯喊“爸爸妈妈”,也许是跟随伯伯、伯母一起生活太久了,我一直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父亲非常孝顺,爷爷在世时,父亲每年都要回去几次,有时也都会带上我。记得小时候,跟随父亲回一趟老家感觉就像是在万里长征,那时老家还没有通公路,必须先坐车,然后再步行,才能到老家。虽是坐车,其实比走路舒服不了多少,破旧不堪的客车,加上崎岖不平的道路,每隔几分钟就要使劲揉揉磕得生疼的屁股和头顶。每次遇见对面来车,巨大的灰尘就把车厢灌得严严实实,让人窒息。就这样,汽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4个多小时后,在一个叫做“石门坎”的地方,父亲带着我犹如两个泥人似的,就不得不下车开始步行了。步行大概15公里左右,不仅不停地上山下山,而且还要趟几道河,一路上磕磕碰碰、走走停停怎么也要5个小时多一点,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佩服小时候的我。

记得工作后,一天正在吃饭时,父亲对我说:“清明我们回一趟老家吧,给你爷爷烧几张纸”,听后我差点没把饭喷出来,“哎,又要长征了,老爸,那么远,你不觉得难走?”,“再远,家在那里啊!心里想着家,脚步就轻松了。再加上现在也不需要走路了,通公路了”,父亲说完朝我会心地一笑。“通车了!”我顿时来了精神。说实话,我也很想再回老家看看,那里有抚养我长大的伯伯、伯妈,还有待我如亲弟弟的堂哥、堂姐。那里儿时玩耍的小竹林、那里儿时捉小虾的小溪流、那里巍巍的青山,无时不让我魂牵梦萦,但那“万里长征”也的确多次让我放下思念。

清明节那天,我和父亲出发了,与以往的心情大不一样,车刚刚启动,感觉心都已经飞到老家了。也许自己的工作是与公路息息相关的原因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路是如何翻山越岭地到达那个小山村的。一路上,柏油路已经替换了以前的砂石路,两旁的行道树也整齐茂盛,虽然仍是“山路十八弯”,但也平坦干净,而且公路也有了规范的路缘带与排水沟,一些比较危险的路段甚至修筑起了混凝土防撞护栏,且涂上了醒目的油漆,车辆在山间穿梭也感觉十分安全。一路上,还不时看见穿着桔红色工作服的道班工人在清扫路面,每当经过他们,我都会按一声喇叭,以示招呼,虽然我们并不相识。“看,前面就是‘石门坎’了”,父亲用手指了指前方,车路过“石门坎”时,我特意降慢车速,望着那条熟悉的,被云雾遮住尽头的石板路百感交集,“这条路,曾经留下了多少父亲回家的身影与坚定的脚步声啊”,我心里突然热乎了一下。

车辆继续行驶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父亲指了指前方的一个分叉路口,要我驶出现在行驶的省道。继而车辆驶入了一条叫不出名的小路,路基非常窄,仅仅能容一辆车行驶,只是每隔百来米就有一个供车辆会车的地方。不久,我忽然看见了前方的一个山隘口,“岩山关!”我激动地喊出了声,“我还以为你想不起来了呢”父亲笑了起来。我把车停住,下车慢慢地向着山隘口另一端走去。思绪把我带回了小时候,父亲用他那宽大的手牵着步履蹒跚的我,同时不停地给我鼓劲:坚持一下,过了那个山坳就可以看见伯伯家了。“曾经,这里也留下了我的足迹”,我边想边慢慢地走着,似乎努力想把现在的脚印与以前的足迹重合起来。在山隘口那端,一阵微风吹过,风里带着小山村的味道,我一边贪婪地呼吸着,一边向山脚望去,窄窄的、白色的水泥路从脚下延伸出去,从山这头消失,又从另一座山腰出现,犹如一条巨蛇游走在山隘口与小山村之间。“虽危险,但毕竟通车了”,我和父亲竟然异口同声地感叹。远处的山腰上,老家的小木屋若隐若现,曾经,儿时的我坐在院子里,望着岩山关这边发呆,“怎么了?洋洋(我乳名),想回家了,那可远着呢!”,每当这时,伯母就会笑着问我。而我也会一声不响跑回屋里,心里委屈地想:“为什么老家就不通汽车呢?”。

2016年,伯伯因病去世了,父亲和我再一次踏上了老家的归途,这时,铜仁至松桃早已通了高速公路,原来去松桃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50分钟左右,这让我这个公路人也禁不住感叹交通变化之大。当时,松桃去我老家的路正在提级改造,沿途各种大型的机器怒吼着,工人们正顶着烈日施工。挖掘机挖掉了遮挡视线的山体、架桥机在河面上架起了桥梁,而且路基也比以前宽阔了不少,所有的一切都在预示着这条路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修路的原因,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犹如蜗牛爬行在山间。尽管这样,我和父亲没有一丝怨言,看着车窗外忙碌的建设工地,憧憬着这条路修建好后,在山间驰骋的样子,我知道,这是父亲和我两代公路人的梦。

从那之后,我很久没回过老家,当然,那条路我也一直没有跑过,这多少让我留下了遗憾。

今年清明,父亲和我又一次回了一趟老家,出发前,我在百度地图上查看了一下,整个行程差不多150公里,其中有一大半是高速公路,地图规划的是最快捷的道路,所以绕行了我从来没有走过的那条路,而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得不按照地图上规划的道路行驶,这让我的遗憾又加深不少。这次,我们走的是另一条高速公路,车辆驶出高速公路后,开始走县乡道,等级虽不高,但柏油路面非常平整,公路标线也十分规范,公路的挡土墙上还画上了许多3D画,沿途还有极具当地特色的农村公共汽车站台。尤其是一个地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棵古银杏树挡在公路中间,将公路一分为二,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建设者就在公路旁边修建了一个观景台,方便过往司乘人员休息、拍照。车辆行驶在绿水青山中,愉悦的心情是无可比拟的,整个行程也就2小时不到,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很久没有回老家了,老家的变化太大了,除了小竹林、小溪流、巍巍的青山,似乎什么都变了,街道宽了、楼房立了、车辆多了等等,一切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小山村的巨大变化。但伯母仍然是那么慈祥,堂哥堂姐也还是那么亲切,只是我多了许多侄儿侄女,围着我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

晚饭后,父亲与伯母以及几个熟人在院子里聊天,我和堂哥则在附近漫无目的地散步,我极力想多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但除了小竹林、小溪流、巍巍的青山,我好像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景象。寻找中,忽然传来一阵广场舞的音乐,“前面有一个小广场,每天,村里的人吃了饭就会去那里活动活动”堂哥说到。很快,我们来到了广场,这里几十个人随着音乐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些人则在室外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小孩们也嬉闹地跑着,笑着。广场旁边,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面对着青山绿水而建,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老家怎么忽然多了那么多人?”,我问堂哥。“这些好多都是从山上搬迁下来的,政府还统一修建了房屋”,停顿了一下,堂哥继续说:“以前很多人住在山上,砍树做饭,既不安全,又还破坏生态,现在好了,搬下来了,用沼气,家里干干净净的”。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起了儿时的一个玩伴,就问堂哥:“双满叔也住这里面吗?”,双满是老家有名的贫困户,只因辈分比我高一辈,所以年龄大一些的我反而要喊他叔,在农村,是很讲究辈分的。“他呀,现在是有名的致富能手,看,那栋红色的房子就是他家”,堂哥指了指远处的一栋修得像别墅的房子。“前几年,政府准备重新修建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哦,就是你们这次跑的那条路,他贷款买了挖掘机,又组建了一个施工队,还开了一个砂石厂,整天没日没夜地干,挺能吃苦的。后来,路通了,他也没闲着,谁家要挖屋基,谁家要碎石,他保质保量地完成。哦,对了,明天我们要去爷爷坟前,要走的那条路,一直通向山顶,就是他无偿修建的”。听完堂哥的话,我顿时对双满叔充满了敬佩之情。

散完步,回到伯母家,父亲还在和他们聊天,只是人多了许多。话题各种各样,当然也少不了门前的路。“现在,从这条路来,真的快了许多,以后回来实在是太方便了”,父亲说到。“马上印江到秀山的高速公路就通车了,到时还快!”堂弟不知什么时候也回来了,听见大家谈话,也加入了聊天。堂弟自印秀高速公路开建后,就买了一辆大型自卸车跑工地,同时还在工地附近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店,几年下来,风风雨雨,皮肤晒得黝黑。弟媳则在家开了一间小卖部,一家人日子越过越旺。弟媳看见堂弟坐下来了,急忙用手拍了他一下:“这一身灰,去洗干净了再来聊,换洗的衣服给你放好了”,“遵命,老婆大人”,堂弟调皮地笑着说。“还是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幸福啊!”聊天的一位老人啧啧说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堂弟说完就又笑着跑进了屋。

第二天,我们开着车上山了,以前爬山要近两个小时,现在几分钟就到山顶了。站在山顶,我眺望着远处的“岩山关”,目光从远处的那条窄窄的水泥路慢慢地回到脚下的这条路,心中感慨万分,曾经那条连通了老家和外界的路,让家乡的人们打开了致富的大门,日子一天天地幸福起来,而率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又用感恩的心修建了脚下的这条路。一条致富之路,一条感恩之路,在老家这个小山村就这样相交了,它们见证了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山村公路的蝶变,也见证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人们生活的蝶变。

喧闹的小山村、宽阔的公路、幸福的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