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仁公路管理段,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三代有6个人从事公路养护工作,从祖辈第一代养护工到孙辈第三代,时间横跨近70年,这70年不仅记载了这三代公路人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交通的脱胎换骨、惊天巨变,而这一家人也被铜仁公路管理段的同事亲切地称为“朱家将”。
肩挑手抬的第一代:朱汉武
作为朱家第一代公路养护工人,朱汉武与铜仁公路的结缘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2年,为给5周年国庆献礼,当时的铜仁县政府准备修建一条从铜仁至思南县的公路,因为地理原因,沿线需要修建一些桥梁、涵洞,但那时候条件十分有限,没有机械,甚至没有混凝土,所有的桥梁涵洞都只能用最古老的方法建造,这样就需要大量的石匠,但铜仁石匠的数量远远不够,为不耽搁工期,确保公路在5周年国庆前竣工,相关部门决定从邻省湖南招募一些石匠加入公路建设。就这样,刚满19岁却拥有精湛琢石技艺的朱汉武被选中,从湖南省双峰县辗转千里来到了铜仁,成为了一名公路建设者,让他一生与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没有机械的年代,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人力,朱汉武被分配在当时的桥工队(铜仁路桥工程公司的前身)的石工组,这也注定了他将会与那些沉重的石头长时间打交道。由于沿线需要修建的桥梁基本上是石拱桥,所以这对朱汉武他们石工组的雕琢工艺要求非常高,哪块石头需要雕琢成四方的、哪块石头需要雕琢成弧形的、哪块的弧形需要多大,这些都需要朱汉武他们根据技术员提供的数据对石块进行仔细加工。因为朱汉武的技术出众,他被安排担任石工组组长。面对任务重、工期紧的工程,所有的人都加班加点地工作,由于长时间的肩挑手抬,石工组的每一个人手上,肩上磨破了皮、磨出了血,为了赶工期,朱汉武他们就用护垫垫住肩膀继续工作,有时一天下来,磨破的皮、血与护垫都黏在了一起。后来,项目部为他们配备了几辆“鸡公车”(一种只有一个用胶皮包裹的木轮子,用手推的木质袖珍料斗车)虽然简陋,但一个人一次可以运输石块一、两百斤,这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终,该段公路在1954年全线竣工,为5周年国庆献上了公路人的礼物。
之后,朱汉武又跟随桥工队辗转各地,为铜仁公路事业继续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直到1958年,桥工队解散,朱汉武被重新分配到当时的铜仁中心养护段开天道班,开始了公路养护工作,成为了一名道班工人。那时候,铜仁境内还没有沥青路,全部是又烂又窄的泥巴路,所以每一个养护工都随身带着的四样“法宝”——撮箕、扁担、锤头、锄头,遇见路上的一些坑凼,就在路边的土坡挖一些泥巴,用锤头锤一些小石块,两样与水和在一起,把坑凼填平。开始由于没有交通工具,所以朱汉武基本都是早上上班时就带上干粮,中午饿了,啃几口干粮继续工作。后来,道班里有了牛车、马车,这不仅可以当上下班的“交通车”,而且运输的能力比人力强多了,为了让牛马第二天有力气干活,朱汉武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牛马喂草料,有时当别人休息时,他还要上山割草料。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那些石匠抬石块时的号子声早已烟消云散,然而朱汉武脚下的路却在慢慢地延伸,虽仍然是泥路,但也演绎着铜仁公路的发展历程。后来,临近退休的朱汉武被分配到当时铜仁公路养护段的苗圃地看护行道树苗,开始了另一种方式的公路养护工作,直到1983年退休。作为第一代公路养护工人,朱汉武经历了公路发展最艰苦的那个年代,但也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不畏艰难、履职尽责的精神,铜仁公路才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而朱汉武身上所具备的那些精神也时刻影响、激励着他的后辈。
迈向养护机械化的第二代:朱氏三兄弟
也许,让朱汉武最值得自豪的不是他第一代公路养护工人的经历,而是他的三个儿子受他的感染,全部在公路上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替他聆听锤头与石块碰撞的铿锵声、替他感受铜仁公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老大——“多面手”朱建国
1981年,20岁的朱建国拿起了铁锹,正式成为了一名道班工人,根据工作需要,他被分配到了偏远的松桃县甘龙镇和平道班,面对简陋的道班房与漫天尘土的泥路,他表现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冷静与坚毅。在和平道班,朱建国与前辈一起出工,像他父亲一样带着四样“法宝”,修补路上的坑凼。刚开始,朱建国不掌握泥、碎石与水的比例,经常是刚修补好的坑凼遇见车子一通过,就把泥与碎石碾得到处飞,好不容易修补好的坑凼又恢复了原样。为此,朱建国虚心向前辈请教,向他们学习相关材料的比例,之后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地操作。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朱建国先后在铜仁长坪道班、松桃太平道班工作过,每次他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但那时,他和他的工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能够有段沥青路养护,这样就可以每天不再像一个泥人似的了。
1996年,朱建国调到了铜仁木弄道班,终于,那个梦实现了。那个时候,当时的S305线早已由泥路提级成了沥青路,虽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灰扑扑的了,但公路的等级提高也意味着今后的养护标准的提升,每天除了要及时对公路病害进行修复外,还要清理边沟、杂草,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但朱建国不仅没有道过一声苦,而且很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九十年代末的公路养护作业,已从一开始的全靠人力、畜力逐步迈向了简单的机械化,木弄道班也淘汰了拖拉机,换成了一种只有两个缸,叫做“贵路”的小型自卸车,而且道班还配备了沥青撒铺机,这些机械的加入,极大地减轻了道班工人的劳动强度,也让公路养护作业变得事半功倍。为了更快地熟练使用养护机械,朱建国每天总是一放下碗就开始捣鼓那些大家眼中的“洋玩意”。沥青撒铺机在工作时不仅噪音大,而且又脏又重,而且沥青温度非常高,稍有分心,还会烫伤自己。但这些都没有吓到朱建国,自从他学会操作沥青撒铺机后,每次撒铺沥青的时候,他总会争着操作那个笨重的机械,从此,朱建国身上衣服总是那些洗也洗不掉的、黑黑的沥青,当然,这也少不了他爱人抱怨,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说:我是干这个的,我不上谁上?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更名的铜仁公路管理段开始创建“四化”段,其中,养护机械化正是创建内容之一,沥青撒铺机被一次可以铺几百米的沥青撒铺车取代了;运输车也换成了载重量大、性能好,而且配装了空调的江铃双排座;边沟的清理也不再主要靠人力,小型挖掘机省下了绝大部分劳动力。而种类繁多的小型的养护机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打草机、冲击夯、动力镐等让朱建国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和科技的进步。为能够熟练地操作这些机械,每次引进新的机械时,朱建国总是认真地用笔记下厂家的技术员所说的重点,之后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不解的地方,他也会向同事请教,和同事一起研究,直到把操作规程烂熟于心。就这样,那些养护机械在朱建国操作下,每一台都发挥出了它们最大的效率,而朱建国也会根据工作的需要,操作着不同的机械,正因为如此,他被大家称赞为“多面手”。
(二)老二朱建强——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1983年,朱建强接过了父亲手里的接力棒,分配到了当时的铜仁公路养护段长坪道班,和他兄长一样也成为了一名道班工人,同样的,养护的道路也是泥路。由于道班门前的那条路是当时铜仁连接江口县和“西五县”的唯一通道,所以虽然路况差了一些,但车流量还是非常大,这也给朱建强他们的养护作业增加了不小工作量,经常是刚刚修补好的坑凼过不了多久就会打回原形,遇到雨季,道路上的坑槽、坑凼密密麻麻,更让朱建强他们的养护作业无从下手。所以,那时候的长坪道班工人还自嘲地编了一首顺口溜:长坪道班武乾刚(当时的道班班长),带领大家补凼凼。前面补了后面烂,道班工人愁断肠。虽然在长坪道班的日子艰苦漫长,但在这里,朱建强与后来来到长坪道班工作的女孩禹金莲相识了,并最终结为伉俪,上演了泥路上的一段佳缘。
在长坪道班工作近10年之后,朱建强被调到茶店道班,用他自己的话说:“终于可以养护沥青路了。”虽说沥青路上的灰尘相对泥路要少得多,但沥青路的病害五花八门,所以在平时的养护作业时一点也不会感到轻松。那时候修补路面坑槽非常不容易,哪些人熬沥青、哪些人铺碎石、哪些人撒面砂等等,都需要提前安排好,如果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当天完不成任务,影响整体工作进度。朱建强主要负责沥青的熬制,就是烧火把凝固的沥青温度升高至170℃左右,这是一个不仅费体力,而且环境十分恶劣的工作。朱建强与其他同事需要把重达几百斤的装满沥青铁桶抬上一个特制的火炉上,然后点燃木材,慢慢等待沥青温度升高,直到沥青融化后流进准备好的另一个铁桶。熬制沥青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火力小了,沥青不能融化;火力大了,沥青温度太高就会破坏沥青特性,导致不能使用。所以,朱建强每次都会守在炉火旁,根据情况添减木柴。夏天守在火炉旁,不仅热得让人受不了,而且沥青融化时散发出的刺鼻气味更让人作呕,但朱建强从未打过退堂鼓,每次总是认认真真地完成班长下达的任务。
2014年,工作负责的朱建强被任命为川硐养护站站长(此时道班全部更名为养护站),当上“领导”后,朱建强工作更加卖力了,所有脏的、累的工作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抢着干。作为一站之长,朱建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也是可圈可点,这也是能够使站里职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保障。当时养护站有个刺头,每次上班都是懒懒散散,朱建强就经常找他谈心,后来一到上路作业就把他带在身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慢慢感化他,最终那个职工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出工出力,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之后,朱建强又手把手地教他做报表和上墙资料,让他参与站务管理,使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为降低养护站的开支,朱建强还带领大家利用站内的空地搞起了“副业”,他们种上了应季蔬菜和葱蒜,还养了一些鸡鸭,这样不仅为段部节约了资金,而且时不时还可以打牙祭。
之后,因为工作需要,朱建强又被调往城关养护站、木弄养护站,每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他总是很快地进入角色,与大家一起早出晚归,为脚下的公路默默地燃烧自己热情。为此,朱建强多次获得铜仁公路管理段、铜仁公路管理局的表彰,而具有丰富公路养护经验的他也多次代表铜仁公路管理段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公路养护技能比赛,赢得了众多的赞誉。
1986年,16岁的禹金莲顶替父亲,参加了工作,也成为了一名道班工人。刚参加工作的她被分配到长坪道班,与父亲曾经的工友成为了工友。17岁,恰是如花似玉的年纪,而禹金莲毅然挑起了家庭的担子,每天淹没在遮天蔽日的尘土中。由于那时道班上很少有异性,再加上禹金莲年纪又小,所以大家都尽量让她做一些不太费体力的工作,但要强的禹金莲总是婉言拒绝,补坑凼、砸碎石、用手推车运输材料等等,她都干得有模有样。也许,冥冥之中注定,在长坪道班,禹金莲遇见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经工友们的撮合,吃苦耐劳的朱建强与她走在了一起,为不过多地影响工作,两个年轻人选择了最简单的婚礼仪式,没过多久,小两口就扛着铁锹又出现在见证了他俩爱情萌芽的公路上。
后来,因工作需要,禹金莲被调至清水塘道班,主要负责后勤服务,也是从这里开始,开启了她近26年的后勤服务工作。虽再不用在路上面对漫天灰尘,但每天面对锅碗瓢盆对于一个小女子来说也是非常的不易。刚开始,道班没有通自来水,所有生活用水必须到几百米外的水井去挑,为了道班的工友下班能够痛快地洗去一身的疲倦,禹金莲总是把几个大水缸挑得满满的。因为道班上工作都是体力活,所以每个人的饭量都非常大,为保证每个人都能吃饱,禹金莲特意买了一个特大号的甑子,每天的菜也是尽量不重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根据上级部门统一安排,每个公路管理段都实行大道班制,一些地理位置不太重要的道班全部重组,每条辖区公路只留一个道班。一夜之间,道班上的人数就多了近一倍,这对后勤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好在这个时候,他爱人朱建强已调在和他一个道班,所以每次禹金莲买菜,朱建强就负责提菜,为节约开支,两口子经常深夜去菜市场,从菜农手中直接购买,省去了那些菜贩子中间赚的差价。每天下班,朱建强也会在饭后帮忙洗碗收筷,有时遇到雨天,不能出工,其他同事总是利用这个时间放松放松,打打扑克、摆摆龙门阵,但疼爱老婆的朱建强总是钻进厨房,替禹金莲摘摘菜、淘淘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禹金莲每天收拾完毕厨房后,也会上路给大家送一些凉水解暑,与大家一起扫扫路肩、补补坑凼。
2015年,工作30年的禹金莲正式退休了,多年的烟熏火燎在她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岁月痕迹,但多年的后勤工作也让她的厨艺像大厨那样精湛,正因为如此,站内职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喊朱建强叫他老婆来做一餐饭给大家打打牙祭,而禹金莲也从来没有拒绝过,她说:“大家在路上这么辛苦,下班后喜欢吃我炒的菜也是我的荣幸,我虽然退休了,但我的心会一直在路上。”
(三)文武双全的老三朱建文
1992年参加工作的朱建文也许是三兄弟中工作经历最丰富的,除刚刚参加工作时在长坪道班做养护工人外,他还跟随组织南征北战到处施工,参与公路的大中修、公路抢险、标线施工等等。期间,勤奋好学的朱建文还虚心向同事学习公路建设相关知识,多年下来,已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员,成为大家眼中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
21世纪初,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铜仁也开始进入了公路建设大跨步的时期,很多路桥公司都感到人手不足,为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朱建文通过申请借调到当时的铜仁路桥工程公司十四工程处,成为了众多公路建设大军的一员。
开山修路,就意味着建设者将长年累月吃住在工地,无法照顾家庭。自从成了公路的建设者,朱建文舍小家、顾大局,把家中大小事全托付给妻子照料,自己跟随筑路大军风一程、雨一程奔波在全省各地。在野外施工,每日的三餐都不可能那么准时,有时为了抢进度,满满的一车沥青必须全部撒铺完毕才能休息一下,所以即使有时饭送到工地,也没有空去吃上一口,长期以来,朱建文和其他同事一样,都患上不同程度的胃病。在工地上,朱建文还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会了装载机、压路机和摊铺机等大型机械,所以很多时候都能看见他在操作不同的机械进行施工作业,都说:学得会,赚得累。但朱建文却对这句话不屑一顾,他说:“学会了是我自己得了技术,怎么会累呢?”。后来,工地负责人看见朱建文那么好学,就叫他跟随技术员学习测量、绘图等技术,面对180°的跨行大挑战,朱建文没有退缩,跟着技术员从简单的学起,那段时间,朱建文每天都抗着仪器与技术员爬山丘、钻荆棘,一天下来,身上总免不了刮出几道带血的痕迹。尤其是在进行施工放样的时候,面对施工现场漫天的灰尘,朱建强和技术员有时一天要行走二三十公里,回到寝室时,倒在床上动都不想动。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跟学,朱建文已能够独立、熟练地操作仪器,成为了工地上不可多得的“抢手货”。
后来,朱建文根据工作安排,先后调往沥青拌合场、公路养护中心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受到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2019年,朱建文重新回到铜仁公路管理段,被分配到了川硐养护站,与他二哥朱建强又站在了公路养护第一线。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每次上路作业,朱建强与朱建文两兄弟配合默契,总挑最累最脏的活做,希望对方与大家都能够轻松一些。期间,朱建文还利用多年的施工经验,给他二哥出谋划策,更好地促进养护站各位同事的团结和谐,使之成为一个奋进、活力的集体。
新时代的第三代:朱俊
2012年,22岁的朱俊结束了军旅生涯,脱下了橄榄绿,穿上了橘红色的工作服,成为了朱家第三代公路人。此时的铜仁公路管理段管养的公路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铜仁大兴至江口路段已被打造成了“精品路”,曾经的漫天灰尘被绿树繁花取代,道路平坦整洁,沿途的绿水青山让人行驶在其中感到十分惬意。
从那时起,公路上就随时可以看见这一对父子兵的身影,父亲朱建国有时在教儿子操作养护机械,有时在教儿子如何处理公路病害,朱俊则在旁边认真听着,并不时操作一下机械。几年的部队生活,让个子不算太高的朱俊养成了不服输的韧劲,虽是家中的独子,可是身上却没有娇生惯养的习性,这也让他能够很快地掌握那些机械操作流程。
在养护作业中清理杂草是一个又脏又累的工作,虽打草机的配备早已取代了手扯刀割,但是在作业时,打草绳高速旋转时会将杂草拦腰折断,但也会将一些碎石,甚至玻璃渣弹飞,稍不注意就会在身上留下一个个红红的血斑。所以每次养护站清理杂草时,朱建国都会仔细检查朱俊的装备,虽是这样,但每天下班,朱建国还是会在儿子身上发现新的血斑,而朱俊面对这些总是说:“这些算什么,您和爷爷以前吃的那些苦才是真正的苦,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凭着坚强的意志,朱俊在他父亲的帮助下,很快地学会了养护站里的各种小型养护机械,但是在朱俊小身材里埋藏着一颗“大心脏”,就是他希望将养护站的那些挖掘机、多功能作业车、装载机等大型机械全部学会,更好地服务铜仁公路的管理和养护。
2017年,拥有11年党龄的朱建国光荣退休了,临近退休前,他把儿子朱俊又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爸爸过几天就要退休了,你也参加工作差不多5年了,该教的我都基本教会你了,你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勤奋,记住,我们朱家人没有一个人怕累、怕脏!工作一直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你一定要记住!”。朱俊听后斩钉截铁地回答:“放心,我绝不会给朱家人丢脸”。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70年弹指一挥间,贵州公路在无数公路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下,发生了让世界惊叹的巨变,以前的“地无三尺平”已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高速网络。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曾经的梦终于变成了现实。而朱家第一代公路养护工人朱汉武早已仙去,第二代有的已退休,没退休的也从年轻小伙变成了鬓角斑白的老者,他们还在继承着父辈的“铺路石”精神,与年轻有为的第三代为着建设交通强国这个伟大的目标不懈奋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