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十而立是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将个人成长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让青春的涌动融入时代发展的脉搏,让小我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让而立之年“立”出自己的事业与骄傲,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也有人说,青春是一抹热烈的红色、一段闪光的记忆和一次刻骨铭心的成长。而每一抹热烈的红色是不同战线上朝气而忙碌的身影;每一个闪光的记忆点都定格在埋头奋斗历程中;每一次刻骨铭心的成长都在克服困难而带来的收获里。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向文町深知自己职责所在。于己,以“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时刻要求自己加强学习,谦虚谨慎,团结队伍;于群众,以“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群众脸上是哭还是笑”来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倾听民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热烈的红色——厚植乡村热土真帮扶
什么是披肝沥胆显真情?
翻看向文町的各种记录便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在乡村一线工作,工作事项繁杂无序,文件堆积如山,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可他靠着智慧和毅力穿针引线,把工作事项理得头头是道。两个大尺寸的皮质记录本边缘已有开裂的迹象,记录内容排版清晰,内容丰富,详细记录着走访调查的来龙去脉。看似不起眼的一项细微工作,却体现出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处世之道,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职责与使命。
在被派往聚凤乡枫香屯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向文町刚过完自己而立之年的生日不久。接到消息之时,他说:“开始有兴奋,也有担忧。兴奋是有能在广袤的乡村有一番机会大展拳脚,成就志向和完善自己;担忧却是怕本领不足,在干事创业中造成损失。”但这种情况持续时间很短,从本领不足带来的恐慌到对枫香屯村情况烂熟于胸并说得头头是道,不过短短一年而已。
回想2023年5月,初到枫香屯村,作为第一书记的向文町,勇挑组织建设的重担,从组织建设到阵地建设不断补强。面对村委会办公硬件设施老旧的窘境,积极与村“两委”谋划实施,将废弃幼儿园改造成新的村委会阵地,合理利用驻村工作经费添置10套全新会议桌、2台办公电脑、1台打印机及若干办公耗材,让枫香屯村阵地建设登上新台阶。为提高支部及队伍战斗力,大力抓组织建设,抓住党员这些关键少数,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抓手,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进行深入学习,充分提升枫香屯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查看合作社油菜种植收成情况
闪光的记忆——扎根乡村沃土促发展
什么是俯下身去闻泥土的芬芳?
乡村振兴是以“真心换振兴”,群众的满意和质朴的感谢是他不懈努力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在田间地头上专心维修引水管的身影,顶着烈日在玉米地里和村民亲切的交谈,为产业建设发展来回奔波的忙碌,都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为他的驻村生涯留下了不可忘怀的金色记忆。
枫香屯村有大片坝区,具有种植水稻、油菜的天然禀赋,但稻油轮作坝区的引水、排水设施不完善,导致部分田块收成不高,群众的种植积极性逐渐下降。在找准问题结症后,向文町对症下药,和村干部积极对接铜仁公路管理局及县职能部门,申请6余万元的专项帮扶资金为小屯组修建了一条630米的引水渠,让年久失修的引水渠再获重生,满足小屯组200亩的梯田灌溉需求;从县相关职能部门申请到专项资金,为坝区修建2000米的高标准灌溉引水渠,解决困扰坝区900多亩的灌溉难题。
“这条沟渠真的修建得太有必要了,现在犁地不需要用水泵抽水,再也不用担心油菜田排水不畅导致被淹,感谢向书记到我们村来,给我们解决这个大难题!”村民沈入平说道。
“话说千万遍,不如实事做一件。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换来群众的真心,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走进群众的内心。”这是向文町谈起就颇为自豪的工作心得。
维修灌溉水管
刻骨的成长——躬耕广袤原野山乡变
什么是心系群众谋长远?
文科学历背景的向文町原本对于农业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不甚了解,在乡村振兴这个大学堂,凭着一腔热血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躬耕在原野山乡,守住一方净土,让山更青、业更旺、人更兴,让枫香屯村的产业发展后劲更足、前途更远,让旧貌换新颜、山乡生巨变。
枫香屯村原本有种植烤烟、太子参、茯苓、油菜、稻谷、辣椒、大豆、玉米等产业基础,但都是各自为战、零散经营,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大大制约了枫香屯村的产业发展。为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向文町决定以村集体合作社为载体整合资源,集中精细化经营,让产业发展落地扎根、开花结果。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以“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深入走访调查,协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号召村民集资入股分红,通过合作社统筹、种植大户示范种植的方式,划分片区、作物轮耕,科学合理种植,形成“一户带头,十户跟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枫香屯村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目前,枫香屯村建成烤烟种植基地3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基地280亩、辣椒种植基地50亩、稻油轮作种植基地680亩。
群众生活幸不幸福,就看收入足不足。为解决在家村民的务工问题,向文町积极推进以工代赈,号召动员无业村民加入种植基地、养殖基地、茶叶加工厂等地方务工,多劳多得、公平分配,拓宽收入来源,实现普惠民生。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以来,支付村民的工资共计25万元,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天天有盼头,为幸福生活孕育丰收的果实。
时代潮涌东风劲,千帆竞过立潮头。以上种种都是向文町驻村一年来干的实事、好事。对于时代发展而言,向文町个人尺度上的发展也许微不足量,但在这浩浩汤汤的青春热潮中,他的而立之年将成为他自己生命中永远熠熠生辉的丰碑。
正如此,也许青春从没逝去,他来过,在广袤的乡间田野,在千千万万奋斗者的心里。
枫香屯油菜种植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