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路时讯

驻村“修路队员”!铜仁公路人的大山之行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黔东多山,陌上多水,山色与共之下,是茫茫剑指远峰——条条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怀抱群山,归隐在梵天净土间!

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岩溶、丘陵、洼地较多,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7.8%,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铜仁可通车公路仅有193公里,其中晴通雨阻的公路就有79公里。

随着铜仁撤地设市化身为“铜仁市”以及“十项突破工程”实施、脱贫攻坚战打响等,铜仁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组组通硬化路,连接交通主动脉和毛细血管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也迎来历史性蝶变。

山清水秀,“畅、安、舒、美、服”的风景路、教育路、红色路、旅游路与山水风光、乡村风情融合,为铜仁打造出了致富路、幸福路。

从1950年的“铜仁公路工务段”到1998年的“铜仁公路管理局”,如今走过73年的足迹,脚下的路已照进现实。

梵净山下、乌江河畔,乡村振兴的号角早已吹响,铜仁公路人依旧和大批有志之士一样,奔赴在农村,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不仅修马路还修“新路”……


坐标一:松江河畔,352国道

秋季的松江河畔,是鸳鸯的嬉戏之地。

352国道横跨着的松江河,发源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溪镇杉木河,经沅江入洞庭融长江奔东海,浩浩汤汤奔流不息。

河水拍浪翻滚的声音,似乎也传进了冷水溪镇政府会议室里,乡村振兴的日常例会面似平静,大家心却澎湃。

作为铜仁公路管理局新选派到冷水溪镇木材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陈峰听得格外仔细、记得十分认真。从公路建设到乡村振兴,角色从公路卫士到乡村振兴的转变,不变的是“铺路石”精神,这是当代公路人赋予青春的初心使命!

陈锋驻村日常

今年5月,初到木材溪村,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有些“心虚”。如何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陈峰认为就是“走”。

早中晚地走,他用双脚走寨串户,来回穿梭在青山绿水的村寨间,丈量并摸清村里资源优势和不足,对全村的人口底数、基本村情、产业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摸排,并迅速完成调研报告,结合实际制定帮扶计划,稳步抓好防返贫致贫工作,确保群众“3+1”保障核心无问题,进一步抓牢抓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

吃住在村委会,陈峰发现村党支部阵地建设滞后,且大部分上墙文化更新不及时,阵地建设有待改善,他积极向派出单位铜仁公路管理局筹措帮扶资金共计5万余元投入村委会办公室维修、党建主题文化墙、乡村振兴主题文化墙等阵地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木材溪村坐落于三阳大峡谷山脉沿边地带,大部分坡度达到45°以上,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5%,地处国家森林生态及水源保护区(松江源头),该村利用优良环境种植的金银花和黄精等高杆中药草面临着“涣散”状态。

山字牌、水文章,陈峰敏锐地发现了木材溪村产业发展突破口,他与村支两委协商研讨,谋划适宜种植高杆中药草经济作物、冷水养殖、林下种植、度假农庄等绿色生态主题向融合的经济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价值转换,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我们以‘强村富民’三年计划为抓手,围绕‘党建+合作社+强村富民能人带头+家庭承包’多元模式工作机制,探索党建融合生态文明新模式,激发老百姓主动参与集体经济的主动性,进一步盘活村集体产业,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增收目标。”陈峰说道。

目前,该村种植的337亩金银花和380亩黄精已全部丰收,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

木材溪村金银花产业苗圃基地

“三农”工作,不只是农业,还有农民和农村。

半年来,陈峰白天串组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广泛倾听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晚上召开村级指挥部会议针对梳理汇总的问题进行逐项研判,形成有效措施。同时,建立劳动力台账和就业需求清单,积极协调县相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推动劳务输出,多渠道开发式帮扶促进就业。

就业有了保障,村民生活就有了出路,剩下的就是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和营造文明乡风氛围。

在摸排厕所革命、环保、饮水、电网、通信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陈峰发现木材溪村部分公路老旧塌方,他立即协调派出单位铜仁公路管理局,筹措帮扶资金14余万元,用于张家湾组道路硬化和吴家组路基垮塌修复处置,在优先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老百姓安全感和幸福感。

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陈峰利用村委会是原小学的优势,着力打造党建工作、乡村振兴、传统美德等主题文化墙,积极筹划各项篮球赛、龙灯和“好婆媳、好邻里、好言谈、好孝顺、好生活习惯”五好比赛等文明乡风活动,形成争优创先的浓厚氛围。

渐渐地,在与别人的交谈中,陈峰不知不觉也把刚来时的“去村里”变成了“回村里”!

坐标二:三岔河畔,326国道

晚风拂晓,夕阳折射下的德江县荆角乡326国道,掩映在群山中绵延而去,显得格外神秘。

山的一边是高速,水的一岸是国道,蜿蜒盘虬,时而右,时而左,能达遵义务川,可抵重庆酉阳。

国道326线穿过牛角村

三岔河大桥边,伫立着几道身影,荆角乡牛角村第一书记周廷亮和派出单位铜仁公路管理局的同事一起,欣赏着一道道美景。驻村半年来,这样的场景经常映入他的脑海中,如同牛角村的美丽一般,久久不散!

5月30日,周廷亮成为万千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告别妻儿老小,融入了乡村振兴的浪潮,来到了离家150余公里的德江县荆角乡牛角村。初到时,有离家的牵挂,有语言的差异,有工作的陌生,如何更快与牛角老乡打成一片,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周廷亮把驻村的开始归纳为“走、读”。不但要遍访群众,还要学习各项惠农政策。他经常去群众家“闲逛”,每次入户,他都与群众促膝交谈,话家长里短,在不紧不慢的谈心过程中穿插正事、宣传政策。

“反正我吃住在村里,晚上就利用群众闲暇的时间去走走、坐坐。”出生于农村的周廷亮,很快习惯了牛角村的生活。

牛角村有一个集体经济产业—“牛角山泉”桶装水厂,该厂于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注册资本150万元,每小时最大可灌装500桶,周廷亮了解到水厂产能完全足够扩大销售范围,但目前德江县桶装水厂较多,市场已完全饱和,竞争压力大,“牛角山泉”一时难以“争锋”。

为了拓展桶装水销路,周廷亮又学起了营销知识,他与村“两委”多次到市场进行调研,通过优化集中送水点、合理配置管理人员、提高供水效率等途径,桶装水销量同比提升了5%,“牛角山泉”名气也逐渐增大。

“要提高利润,就是打开市场提高销量,但目前该项已暂无再提升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经营利润,让群众能得到更多的分红,周廷亮积极组织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进行专题研讨,最终得出“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出路。

“目前桶装水厂每年支出较大的费用是每年需更换过滤设备反渗透膜两次,每次约需2.3万元,若修建前置沉淀池将山泉水先进行沉淀,再进入过滤设备,可以大大降低设备负荷,降低更换设备频率。”周廷亮说,牛角村前期也规划有前置蓄水池和沉淀池,但因资金有限也未认识到重要性,故未修建蓄水池及沉淀池。

于是,周廷亮又向“娘家”铜仁公路管理局争取了项目经费3.5万元,修建了容积75m³的前置蓄水池兼沉淀池一个,目前已修建完毕,正在进行关水试验和消毒工作。

“通过进行物理沉淀,桶装水厂过滤设备反渗透膜预计可延长寿命至1年以上,同时修建蓄水池也可保证水量小的时候能正常生产。”负责水厂经营管理的村副主任许再勇说道。

水带来的利润让牛角村的乡亲们“甜”了起来。周廷亮又开始丈量村里每一座山丘,每一块田地,了解村落布局、地理及气候、水源、交通情况。

查看牛角村水厂

走访过程中,他发现牛角井主要供应牛角村、茶寨村、荆角乡政府、荆角社区等地饮用水及“牛角山泉”桶装水厂水源点,但因水源点外未硬化,导致杂草丛生,影响水源点环境和水质的安全卫生,也给附近村民用水带来了极大不便。

“没有资金,啥事都难办!”牛角村支书许勇军感慨道,村里一直有对水源点进行改造的想法,由于经费原因,又牵涉到水源保护地一直未实施。

考虑到让群众筹集资金也不现实,乡里面资金也紧张,于是周廷亮又到铜仁公路管理局多次争取,终于申请到了9.85万元的项目经费,在乡党委、乡政府及水务、环保等部门的支持下顺利开工,恢复“犀牛”形象原石一个和牛角古井一个。

“改善了水源点周边环境,恢复了水井原有风貌特色,为群众提供洗菜、洗衣、休息娱乐场所,凝聚乡愁文化。”牛角村支书许勇军表示,还能进一步带动“牛角山泉”桶装水的宣传,促进销量增长。

为村里添置乒乓球台2个及篮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购买了25桶植物油慰问全村脱贫户,更换牛角村部分老化的供水管……半年来,周廷亮与当地群众一起,融进了牛角村辛勤耕耘的美丽景象里!


坐标三:车坝河畔,354国道

立冬过后的黔东大地,迎来了梵净山的第一场雪。99条溪流汇集而下,熙熙攘攘涌进锦江,穿过杭瑞高速,流入美丽铜城。

从铜仁出发,沿着锦江河畔去往江口县民和镇,经杭瑞高速转江玉高速,平向而驶,车坝河的一岸,354国道旁叫卖声不停,砂糖柑、香柚、黄精等本地农副产品琳琅满目。

黄柏山村产业路

每当回家,李佑成总会在路边买点特产,带给家人尝尝。2022年6月,李佑成被铜仁公路管理局派往民和镇黄柏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时间,这条路也在验证着他“公路人”的初心使命。

大山深处的黄柏山,哺育了一代代淳朴的黄柏山人,也阻隔了黄柏山的发展。

要发展,就要建强战斗堡垒。

一年多来,李佑成系统完善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流动党员包保学习、送学上门等形式,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并吸纳毕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等加入党组织,为村党组织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

黄柏山村海拔较高,植被茂盛,因良好的生态环境导致五步蛇等剧毒蛇虫夜间出没,并且有伤人致死的先例,为当地群众夜间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群众对安装路灯的呼声较高。

刚来村里就了解到这一情况,李佑成利用半个月的时间下组入户开展调研,查明路灯需要的数量、急需安装的位置、受惠的群众人数等一手资料,并第一时间向单位汇报情况。在铜仁公路管理局的关心关怀下,解决了120盏路灯,实现黄柏山村四组、五组、七组、八组路灯全覆盖。

一组灯,照亮了群众回家的平安路,也映进了全村发展的致富路。

黄柏山村丰富的土地资源,成了种植产业的首选地。该村致富带头人颜永祥率先在村里开设了产业,种植黄精200亩,在摸索中期望着丰收的曙光!

“李书记,你可得帮帮我呀,我那200亩黄精快要死光了。”2022年的夏季干旱,黄柏山村由于海拔较高,无充足灌溉用水,导致全村大部分农作物有干枯死亡的风险,颜永祥种植的黄精也不例外。

李佑成随即和村干部一起,在周围寻找水源无果后,立即向民和镇政府申请消防车使用,并按每天一次的频率为其灌溉,同时通过家庭农场项目在市农业农村局为其申请资金5万元用于解决灌溉用水所需。今年秋季,颜永祥的第一批黄精开始采挖,该批黄精亩产1万斤,按照市场价格估算,预计收益在200万元左右。

黄柏山黄精丰收

“我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现了利益联结脱贫户的全覆盖。”李佑成说道,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目前黄柏山村发展云雾茶和缬草、黄精等中药材3500余亩,还将计划大力发展民和镇支柱性产业淫羊藿种植。

在坚持发展产业的同时,李佑成和村“两委”还兼顾村基础设施建设。一年多来,在李佑成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黄柏山村建设防洪沟近1公里,目前还有1.6公里防洪沟正在建设中,产业路硬化 7.5公里,新建产业路2公里,新建地下井一口、高位水池一座,实现了村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这个小伙子是真的好,不但为村里修这修那,还经常来看我。”每每说到李佑成,村民徐真荣都忍不住抹泪。现年68岁的徐真荣,是一位孤寡老人,去年旱灾,村里组织消防车沿公路沿线每日送水,由于徐真荣身患残疾,李佑成坚持每两天为他家挑一次水,直到水缸装满,还时常帮助徐真荣收稻谷、收玉米、喂猪,真真把自己当成了“黄柏山人”。

一年多来,在李佑成的协调下,在铜仁公路管理局的关心和关怀下,核发帮扶经费20余万元,用于黄柏山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阵地建设,以及慰问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众。

黄柏山,如“山”之名,李佑成的驻村之旅,必将在实践和汗水中,与群众学在一起、干在一起,此情意绵绵无绝期!

山行一路,树集一影。梵净山巅人声沸腾,锦江河岸快意盎然,乌江边上产业遍布,生态、产业、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劲头十足,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路虽远行,人不在以往,往前看,路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铜仁公路人的大山之行,“修路”“修新路”也将朝前创新、拼搏、奋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