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路时讯

过桥上春山,都匀公路管理局24座危桥改造工程助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二月,春悄至。黔南大地处处春意融融,条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座座桥梁跨越千山万水、连接千景万色,串连起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桥梁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衍生出了桥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去年底,都匀公路管理局全面完成24座危桥改造工程任务,并依托交通基础建设的独特优势,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和大众对旅游出行的新需求,使桥梁与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融合,助力乡村旅游产业更加繁荣、更有活力。

水春河边乘波浪

水春河是荔波县樟江风光最为秀丽的一段,因两岸“十三道浪七重滩”的奇险景观享有“黔桂第一漂”的美誉,而位于樟江河上游有一座修建于20多年前的吊桥——水春吊桥,由于年久失修,吊桥的钢板和绳索都已经生锈,只能供行人通过,两岸的村民如果开车出行都需绕行好几公里。

水春大桥村民欢庆活动现场。韦永飞 摄

危桥改造不仅打通了群众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激活了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2023年,都匀公路管理局历经一年、投资近700万元重建了水春大桥。在确保高质高效完成桥梁主体工程建设之余,积极筹措资金、不断优化方案,义务翻修了桥梁两端600余米的破损道路,并安装30多盏路灯,在方便水春村布依族群众安全畅通出行的同时,还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漂流。

“我都一把年纪了,还以为这辈子都看不见这一刻了。现在有了新桥,心里总算是踏实了,很感谢党、感谢公路部门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将永远记在心里!”年近七旬的村民覃先生满怀激动地说道。

一桥畅通、百业兴盛、群众富足。水春吊桥到水春大桥的蜕变,极大便利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出行之路,也极大拓宽了漂流景区的旅游发展之路,对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交通赋能产业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山湾里好风光

“山弯弯,水湾湾,好山好水联山湾……”一首动听的乡村民谣婉转悠扬、响彻山谷。寻着歌声,一群衣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妇女在新建好的岜故桥上漫步闲逛,悠闲地观赏着桥岸风光,她们用歌声唱出了荔波县联山湾的山水民俗风情。

岜故桥新貌。韦志胜 摄

2023年,荔波县岜故桥作为都匀公路管理局24座危桥改造工程之一,得到了重建。“原来的岜故桥又窄又小,在雨季时候还特别担心桥被河水淹没。现在新桥修建完成,又高又宽,我们联山湾风景区开创的水上游玩项目——游船可穿过桥梁,不再受原本矮小桥梁的阻碍,游客们划船游玩的公里数变长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渠道拓宽了。”荔波县拉欧村党支部书记莫勇奎高兴地说道。

岜故桥旧貌。

联山湾向来以山秀水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和布依族农耕文化为特色,更是被美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大小七孔景区的“后花园”。时下,漫步穿行在联山湾,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浓郁风情的文化长廊、精致温馨的农家庭院……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花草怡人、芬芳飘香,吸引不少远近游客前来打卡观光。

随着桥梁与路网点珠成线,近郊游成为新时尚,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乡村沉浸式感受“快进慢游”,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开办体验式农家乐、民宿等。每逢节假日,村里还会举办打香藤粑、赏油菜花、唱布依山歌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村民的钱袋子不仅鼓了、脸上笑容也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春节期间,联山湾累计接待游客大约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44万元,同比增长20%。

沫阳镇中赶集忙

“卖火龙果咯,又大又红的火龙果、香甜可口……”在罗甸县沫阳镇的赶集日当天,新修建的沫阳中桥两边人行通道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商品、来来往往的人群,嬉笑声、讨价还价声跟浓浓的乡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好不热闹。

“原本沫阳桥的路面坑坑洼洼,现在新修建的大桥路面平整,还在两边设置有人行通道,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我们群众安全出行,还方便了我们商贩卖货。现在农村公路的交通更加便利了,来到罗甸风景区旅游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我们本地的脐橙、火龙果也好卖,收入也越来越多了。”在沫阳中桥桥头卖水果的李大姐说道。

新修建沫阳中桥全貌。曾茂杰 摄

罗甸素有“贵州小三亚”之称,盛产早春蔬菜、水果,是“全国菜篮子生产县”“中国火龙果之乡”。沫阳中桥建成后,不仅提升游客们游玩旅途的舒适度,还打通了乡镇特色产业发展交通“屏障”,有效推动外来游客“走进来”、当地农产品“走出去”。

“我们贵州早早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从贵阳开车到罗甸非常方便,有时间我都会带家人朋友过来看风光、吃美味、买特产,加上现在的农村道路也越来越宽敞了,我们的旅游体验感直线上升。现在,我驾车在新修建的沫阳中桥行驶,相比之前,安全、平稳、舒适是第一感受。”假期从贵阳到罗甸游玩的杨大哥说道。

道路通则百业兴。黔南地区山川秀美、江河灵动,一条条铁路高速纵横其间,交通“大动脉”畅行无阻;一座座公路桥梁星点交汇,乡村道路“毛细血管”也铺设到家门口。路、桥、风景串珠成链、连线成网,将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景观,打造成路景交融、路产融合、路通村美的新业态,继续带动黔南城乡更美、产业更旺、百姓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