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路深深的烙印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它凝聚了家乡人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质朴、善良、勤劳的父老乡亲在村庄发展历程上留下的一页绚丽多彩的篇章,是祖国乡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一条通往幸福家园的必经之路。
去年参观大发渠,看着清澈的溪水穿越三重大山,途经三道绝壁流进村民家门口以来,家乡的那条横穿悬崖峭壁的公路就一直在我脑海里魂牵梦绕。
我的家乡环山抱水,数百户的村舍错落在环山的平凹之处,清澈的溪水、安详的河流静静流淌在屋前舍后,滋养着一方神圣的大地,哺育着每一寸挂念中的故土。有山有水的地方便是自然经济时代生活居住的理想之地,这就叫临水而居吧!
年四季,家乡绿水青山,鸟语花香,余烟袅袅,鸡鸣犬吠,农人躬耕于田野,怡然自乐。但因环山相顾,小路崎岖险恶,无大路通行保驾,交通出行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贫穷落后世代相继。
童年时,因为集市的诱惑,伙伴们常常三五成群的约着赶集(当地人叫赶场),从山脚匍匐往上爬,两个时辰后,汗流浃背的翻越山顶。大伙迎风呐喊,嚎叫,声音在山谷回荡。休息片刻,继续前行,大约又一个小时,才能到达集市。小孩赶集,两手空空兴高采烈,全然是一种乐趣。大人可就辛劳了,肩上时常背着沉重的农产品到集市贩卖,然后又从集市买回生产、生活用品,或数十斤,或百余斤,扛在肩上,淋漓大汗,百步一憩,艰难极了。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为了生活,晨曦而出,日落而归,拼搏奋斗着,可依旧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境况。
1997年,在读初中的我,听说区干部动员大家从集市修公路进村,村民们激动着,梦想着,奋斗者,大伙兴奋极了,沸腾起来,村主任和几个有威望的村民是那场战斗的中心人物,一呼百应,乡亲们齐心协力投入到那场期盼已久的致富路之中。
集市到村庄有二十余公里,一路崇山峻岭,奇石异木,通村路需穿越那万丈高的石壁。祖先叫它万丈岩,单是听这地名就让人胆战心惊,亲眼目睹更令人毛骨悚然,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知道山岩有个地方叫万丈岩,险峻之势名不虚传。
那时候,即使村里十几岁的孩子,也精彩地演绎着一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角色。天蒙蒙亮,全村人就杠着简陋的工具、带上干粮上前线。大人和孩子,男人和女人,体壮的和瘦弱的都各自分工。强壮的劳动力到悬崖峭壁上打炮眼,点炸药,搬石垒坎。体弱瘦小的伐木挖土,打杂拉泥,群策群力的投入到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纵然身心疲惫,伤痕累累,酣睡一宿,黎明之时,仍会准时重整行囊再出发。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春去冬来,炎黄的子孙在路上拼搏着、奋斗着、欢笑着、幸福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复一年,轰轰烈烈的奋战了十余载。
2010年,第一辆小轿车终于战战兢兢的进了村庄,村民们筹备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
后来,因为地形及地貌的因素,那条路时常或坍塌,或坑凼积水,或高或低,给车辆通行带来严重的不便。有摩托车的村民勉强可以托运点货物,也总算是一种欣慰。
近年来,在贵州公路县县通、村村通、组组通大战精神号召下,在脱贫攻坚行动及党的各种惠民政策中,全村人民继续奋发有为,自力更生,发扬着艰苦朴素的精神,一条在整个村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路终于拓宽硬化,往来车辆尽情奔跑其间。
外出奋斗的青年,努力的挣着钱,纷纷回家盖上楼房,各种式样的房屋犹如雨后春笋屹立在公路两旁。房前屋后,花红草茂,鸟叫蝉鸣。
门外青山环绕,家中白墙新房,宽敞明亮,神清气爽。
开着小车,带着妻儿,打开窗户,看着一栋栋楼房在绿水青山中绽放,成片成片的果木林随风招摇。此时,嗅着泥土的气息,品尝着随风扑来的稻花味香。一路高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路通了,乡村美丽了,乡亲们富裕了,世代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去不复返,那是一条通往遥远偏僻村庄的幸福之路。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这就是其中的缘故吧。
航海之路,丝绸之路。而今,祖国神州大地上纵横四野的连户路、通组路、通村路、高速路、地铁路、高铁路、“一带一路”,每一条路都是炎黄子孙用汗水和智慧奋斗、拼搏出来的;每一条路都是成千上万的黄大发式的时代英雄无私的奉献和默默的付出实干出来的;每一条路都是中华儿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给伟大的祖国最好的礼物;每一条路都是通向亿万人民幸福家园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教导:“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幸福的路是奋斗、拼搏出来的。因此,幸福永远在路上,那么,我们就把刻苦勤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每一条道路都亲切呼唤它——幸福之路吧!(袁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