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九道拐路段,彩色警示路段和停车带清晰可见。 陈沛亮 摄
一条大道,两路风景。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
从天柱县经锦屏县至黎平县,国道G242游走于连脉青山间,串起百姓民生、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2017年,国道G242改扩建工程动工,承担项目建设的凯里公路管理局瞄准“创建品质工程”这一目标,在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在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五大建设举措”促进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2020年,一条全线102公里,兼具“畅安舒美”与“品质工程”双示范的苗侗文化之旅、惠农便民之路,让醉美黔东南更加迷人。
变废为宝 品绿色公路
风吹过,树影摇曳。
从锦屏县华寨村出来,沿着国道G242项目一路走来,棵棵粗壮的行道树长势正劲,不似以往改扩建公路旁的新枝嫩芽。
“这是我们项目建设的亮点之一,将原有废弃老路的行道树进行移栽。老树新用,花最少钱实现最大程度的绿化景观。”贵州省凯里公路管理局局长田应元介绍,“变废为宝”,是贯穿这条改扩建线路的最大特色,废弃行道树移栽正是其中一项。
按照以往公路改扩建的惯例,施工进场,老路段原有行道树将作为废料处理。仅锦屏大同至黎平高屯公路一段,就移栽了原行道树3100棵,节约绿化成本约310万元。
废弃资源再利用,因地制宜扮靓“绿”,在国道G242全线,化“废”为“宝”的绿色实践遍地开花。
井凉服务区内用废轮胎和木材废料设计铺就的田园小路。 闵捷 摄
生态露营地、十八杉小品、主题景观石、旅游厕所……在井凉服务区,绿意盎然的生态设施配置齐全有序,这个集停车、入厕、休息、露营、旅游导览和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驿站,“前身”却是一个弃土场。
“我们与有关企业开展弃土场利用横向协作,将弃土场打造为服务驿站,拓展了停车休憩服务和旅游服务功能。”
在这里,废旧轮胎铺成的入园路曲径通幽,废旧波形护栏制成的露营台围栏牢固安全,废弃木材作步道展现锦屏十八杉的美丽故事,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备将水资源多次利用、减少污染……
龙溪河畔,本是荒坡的弃土场也成了一道旖旎的山水画卷。
“零弃方、少借方”,这条绿色公路将传统做法中的弃土加以保存和利用,不仅保护了沿线植被与自然环境,实现公路与环境景观协调,更进一步节约了土地资源。
“我们以前都是务农,种水稻自给自足,现在有了苗圃园,平时除除草、做好管理,挂果之后一年能有个七八万的收入,当然好咯!”隆里乡华寨村村民满怀期待地说。
在国道G242沿线,一共四处便民惠农苗圃园将弃土场的利用率开发至最大。
“我们利用弃土场打造苗圃园,吸纳当地贫困户进园务工,苗圃园交由他们经营管理,所得收益完全归属他们。这不仅保护了路产路权,也为沿线村寨老百姓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业主办主任王东介绍道。
绿色理念,被国道G242改扩建工程贯穿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寿命周期,不仅有弃土场利用、废弃行道树移栽,还包括废弃老路再利用、废弃老道班再利用、废弃表土再利用、废弃轮胎再利用、废旧波型护栏再利用、废弃桥梁再利用、废弃沥青再利用和污水处理。
这一系列举措,从体现道路的功能性、实用性、便利性等方面进行规划打造,不仅让周边环境更洁净,空气更清新,出入更方便,景色更靓丽,更实现了因地制宜、提质增效的目的,全方位保障了这条公路的绿色“基因”。
据统计,变废为宝的创新做法,节约了一千余万元的项目建设投资资金。
科技支撑 建品质工程
“通过手机端,我们管理人员就能随时掌控路面的情况,无论是油石比参数是否合规,路面摊铺了几次,是否因为运输流程导致油温下降,甚至每天的实时工程进度我都能在手机上随时查看。”
在冯建林的手机上,“智慧工地”的APP被运用得十分频繁,其中包含的三个子系统将信息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成为铸就“品质工程”的有力抓手。
移动端智能考勤系统,随时定位考勤各参建人员在工程建设所涉及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履约管理工作更高效、更准确质量安全巡查系统,随时掌控工地现场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业主、监理、施工管理人员可通过智能定位、拍照上传、问题描述功能第一时间把问题传递给相关责任人,整改后的效果再通过APP的反馈功能回复给问题发起人员,实现流程闭合。
道路施工智能管控系统,将桥梁施工的混凝土生产环节、路面施工的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压实环节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智能预警,辅助业主、监理、施工方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较传统的人工模式大量节约了项目管理的成本。
“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运用,是这项品质工程内实外美的一大创新。”
绿色生态扮靓道路,创新科技筑牢品质。除了“绿色”,国道G242更搭乘了智慧化的快车,实现管理效能、服务载体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支撑了多元化的交通出行需求。
“每当汛期,总会发生公路通而不畅的问题,边坡的治理是关键。而这条改扩建道路的边坡治理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确保了公路建设和后期运营的安全。”
在蜿蜒起伏的公路旁,大量挖方边坡已进行了生态恢复。黔东南地质破碎、气候多雨,要保持边坡的稳定并不容易。
“在本项目建设中,我们投入了比其他项目边坡防护多出30%的资金,采用了‘三联边坡防护’‘三维网边坡防护’和‘生物边坡防护’等多种生态边坡修复措施,防止边坡破坏、水土流失,减少了生态灾害。”冯建林说,教科书上有的边坡防护技术,这条路上几乎都能看到。
不但通过大量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四新”技术,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国道G242改扩建项目更创造性地对现有施工设备进行微改造、施工方法微改进、施工工艺微改良,实现工程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
在公路急转弯的地方,中心标线下行方向一侧,红黄相间的彩色警示路面十分显眼。
这一创新源于黔东南雨雾天气较多,在陡坡急弯处和紧急停车带采用醒目的彩色路面,不仅能增加公路的辨识度和景观效果,更提高了公路的安全性、畅通性,这对山区公路的安全品质提升有着示范意义。
无论是对挖掘机掘头进行微改造变为压实设备解决路基施工“三背回填”压实问题,还是把原设计普通石切边沟微改造为生态边沟,双路肩微改造为生态路肩,或是涵洞口设置由老路废旧波形护栏改造的黑黄相间特色警示栏杆,创新的做法事无巨细,在每一个点滴里,都交融着品质工程标准化、精细化、绿色化的生动实践。
惠农便民路 畅安舒美行
“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
对于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而言,改扩建后的国道G242意味深远。村口显眼的红色标语“感恩共产党,感谢修路人”,道尽一切。
黔东南州境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布,老百姓出行难、出行险的情况始终存在。
“以前这条国道还没改扩建的时候,我们尝试过接待北京来的客人,120多人坐着大巴车过来,一路上弯道太多,大家晕车严重,反复问我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没办法,当时就是没有。”说起家乡的变化,天柱县作协主席汤昌奎感慨万千,这个黔东南首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也是“世界瀑布最多的村落”,旅游资源禀赋突出,却养在深闺难以接近。
如今,宽敞通畅的国道G242不仅打开了地良村的“门户”,就连通村的道路,也一改往日的狭窄老旧。
通常,公路改扩建工程受地形地貌、交通保畅、保护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需要改道新建公路路段,废弃老路路段。而国道G24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即使修了新路,也不忘老路,“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将废弃的老路重新修缮,打造为进村入寨入院路和便民旅游路,这也是很少有的。”田应元说。
为最大限度利用老路资源,国道G242改扩建项目将老路廊道设置为公路便民服务点,沿线村寨村民可以临时停车或售卖土特农产品;利用废弃老路设置紧急停车带,则拓展了山区公路的应急保通能力。
天柱县地良乡便民亭和便民停车区。 陈沛亮 摄
更重要的是,由于道路沿线连接了多个村落,凯里公路管理局与当地政府积极对接,将项目建设与村村通项目有机结合,利用老路资源在沿线设置了隆里、羊舞坪、稳江村等多个公交招呼站,既满足了沿线村寨村民及游客交通出行的需求,也提升了沿线景区景点之间的连通性。
“G242途经地良村大概有10公里的路程,我们的景观、村落都是以这条道路作为黄金大道向两边延展,目前这条路延伸出去的小路已经硬化了大半,游客沿着小路可以直接抵达瀑布脚下,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汤昌奎说。
修一条路、利一方民、带一片富,通村(寨、院)公路的不断改善,让沿线村寨村民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境。在国道G242改造项目中,废旧道路、桥梁改造建设进村入院道路及便民停车场30余处,通过更改规划、增加投入保留了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古桥,增设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苗侗文化广场、乡镇村寨特色标识、旅游服务导视牌、公路旅游服务站、土特产售卖点等30余处。
这条国道切实打通了苗侗地区群众的“心路”,让基础建设成果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公路+旅游 文化入人心
当公路、文化、旅游、产业跨界融合,沿线特色产业便因路而建,因路而兴。
黔东南州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漫长岁月中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构筑起一座民族文化的高地。
交通嬗变,将这份魅力加倍释放。
距离锦屏县隆里古城不远处的华寨村正“摩拳擦掌”,计划着借路兴旅,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劝和文化推介出去。
“我们距离隆里古城只有1公里左右路程,国道G242改扩建,在这里打造了‘交通+旅游’的景区式服务区,下一步的旅游业发展,我们很有信心。”驻村第一书记曾贤礼介绍说。
村口的荷花池塘、园林式花园、青石板靠椅,不仅能为游客和过往司乘人员提供休息、观光等旅游服务,华寨村还建起了公路游客接待中心,设置土特产专柜,让“地摊经济”搭上旅游经济的快车,为周边农户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销售平台,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山清水秀好风光,苗舞侗歌共奔放,交旅融合促发展,决胜小康铸辉煌。”在国道G242全线,随处可见公路文化与民族文化交融的风景,在半坡公路文化驿站,更将70年来交旅融合下的苗乡侗寨发展轨迹一一呈现。
半坡公路文化驿站。 陈沛亮 摄
半坡公路文化驿站打造了展示黔东南公路交通变迁及发展成就的黔东南干线公路文化展馆、修建了具有行业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筑特色的“修路亭”“养路亭”“护路亭”及“爱路亭”等文旅设施,设置了公路建设及养护实物展示区……
近代交通发展的历程,是公路文化的延续,也是黔东南州破除发展瓶颈的记录。
随着交通的跨越式发展,黔东南州不仅打造出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名城镇远、岜沙枪手部落等“民族文化”“特色节庆”“传统村落”“山水风光”“乡村田园”文化旅游品牌,一条条品质过硬、民心所向的路,也成为黔东南州最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