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这本书是在2018年夏天,下课去书店偶然发现,莫名的被简单干净的封面吸引。“您买回去看,绝对喜欢,这是我们这段时间的畅销书”,导购小哥如此说道。从书名来看,浅意理解是描述人皮囊之下的内心,从古至今,很多作者都有写过相应题材,想看看作者在此基础上如何诠释皮囊二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买下了这本书。
这是以其中一篇短文命名整本书的短篇散文集,一大半的篇幅都是记录身边亲友的小传。本书的作者蔡崇达以对故乡亲人的情感为基调,通过自己的视角、细腻的描写,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性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的关切,每一篇故事都会让我有不同的心灵启发,初看时,我并不是很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仔细阅读才发现,从作者描写的这些家常事悟到不同的人生意义。
何为皮囊,《金刚经》里记载“无中生相,无寿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按照书中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皮囊本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也不该成为一个人的标签,它背后的灵魂才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尊重,要学会与真实、内心的自己相处,正如作者写到:“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和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方式”。人的逝去,也仅仅是皮囊的死去,那些沉淀的智慧却永留人间。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去刻意装饰,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的说着过往。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在苦难中寻找精神信念,顽强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另一面的思考。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是如何将精神与肉体剥离开来,思想固化的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有肩负重担、“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在阿太的生活观里,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快一百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无情冷血的人,但是在阿太年迈的身躯里,血液里流淌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骨子里藏着的是对活力的憧憬,然而这一切都只能禁锢在这副年迈的躯体中,阿太的思想影响着作者后面的成长道路,也让作者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
让我最为动容的就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的心酸故事,父亲的不幸和母亲维护爱情和尊严的独特方式,起初我是不理解的,为何要用儿子北漂买房定居的钱在老家修建一栋华而不实的房子,哪怕不久后就会被拆掉,也义无反顾,作者也在文中描写了他的不解,为何家中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从后面的阅读中解开了我的疑惑,母亲的看似执拗,实则是当地风俗的驱使以及对爱情的别样延续,这个所谓的“房子”,是父母爱情的见证,虽然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是母亲认为这个房子是父亲的脸面,她希望与父亲建立的家是健全和完整的,也让生在快餐式情感时代的我看到老一辈爱情的纯粹和长久。作者的母亲信仰神明,认为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是灵魂还相伴其左右,有房子也让父亲的灵魂有家归。有时这种信念也未必是坏事,它可以有支撑人一路前行的勇气,作者的母亲完美的诠释了这点。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我们的本身”文中的这两句话对我也很有启发,我们不能单看人和事情的好坏,有时看起来一件不如意的事、使绊子的人,或许就是你日后成功的基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我们要把遇到的“坏事”都当做人生的磨练,遇到的人都当做老师,让我们在一次次经历坎坷中,丰富自己的阅历,让人生道路两旁繁花盛开,朝着前方的光明一路砥砺前行。
在有一次陪父亲逛街的途中,看到一家名为“单农”的服装店,服装风格很契合我的选择,店面的风格总体呈水墨色,衣服也多为棉麻质地,走进去了解才知道,这家店是《皮囊》的作者蔡崇达先生所创立,在那一瞬间我有书本与现实交融的惊喜。今年,在局机关职工书屋里,再次看到这本书,摆放在显眼位置,不知道有多少同事阅读过,能在参加工作后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出现,已然很开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从书中扩宽对人生的认识。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我从这一书中体会到:透过皮囊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看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才是我们在人世间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