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是作者余华的一部长篇力作,反映了中国当时一个动荡、纷乱的时代,以及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那一代人的内心感受。故事讲述一个重组家庭里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男孩李光头和宋钢成为了兄弟,两兄弟相依相伴,在文化大革命年代里受尽别人的欺凌,兄弟俩同心协力,与欺负他们的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其间,父亲被人残害致死,母亲病逝,两兄弟饱受艰辛坚强地活了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两个孩子长大成人,都有了各自的工作,但两人的命运大相径庭,玩世不恭的李光头凭借自己敢冲敢闯、敢想敢干成为了小镇赫赫有名的有钱人,而一向被外人看好和喜爱文学的宋钢,循规蹈矩的生活却经历了下岗,遭受病痛的折磨,为给自己所爱的人一个好的生活,外出挣钱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李光头得知情况出手帮助,宋钢却一次次拒绝了,他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情”字煎熬,最后绝望的走上卧轨自杀之路。
整篇文章里我被两个人物所触动,一是感动于宋钢的父亲宋平凡,二是感慨于李光头。宋平凡,一个乐于助人,有勇有谋,还集智慧和才貌于一身的中学老师,没有逃脱“文革”时期的折磨,在两个孩子面前展现的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家被抄了一次又一次,没有筷子吃饭,他用树枝代替,却给孩子们幽默的说是古人用的;教孩子们如何抓小虾,告诉他们网是捉鱼的,竹筐是抓虾的,得到实践的两兄弟大获丰收,吃到了最美味的油炸虾;教孩子们扫堂腿以应对欺负兄弟俩的坏人……他是一个善良的、有责任心的人,更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好父亲,最后却惨死在拳脚和乱棍之下。
李光头有适应社会和勇于挑战自我的能力,他没有多少文化,但他有的是敢于去尝试的大智慧和忍辱负重,刚分到民政局下属的福利厂上班,厂里的人不是残瞎就是傻聋,厂子效益不好,年年亏损,他自荐厂长,通过一张职工集体照游说打动了多家单位并与之合作,使厂子扭亏为赢。工作蒸蒸日上的李光头不满足于现状,辞掉厂长职务,下海后却处处碰壁,沦落到捡垃圾为生,还有了响当当的“垃圾大王”的称呼。李光头并没有因为捡垃圾而颓废,慢慢地发现垃圾堆里也有商机,他靠买卖垃圾赚得盆满钵满,一步步靠实力展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余华把中国社会转型的40年,写进了《兄弟》,让读者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经济蓬勃发展对中国百姓的影响,用特有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看似荒诞不羁的故事,却深刻反映着剧烈动荡时代中人性的美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