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除夕当天,万物被披上了新装,一直期待的雪,说实话,我不希望看它来临,可是它终究来了,我却有异常的感觉。雪花漫天卷地落下来,犹如鹅毛一般,纷纷扬扬,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我早早地就起床洗漱,准备上班,家人玩笑到“你们才忙,过年都要上班”,我微笑着走出了家门,脑海中深深铭记着,今天是除夕,每家每户都要去上坟祭祖,确保道路正常通行,是我的职责。
远远望去,一辆悬挂“抗凝冻,保畅通”横幅的黄色汽车行驶在山间,轮子发出呲呲响声,随后的一群人身穿橘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铲子或提口袋,铲雪、撒布融雪剂,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进行,景象好不热闹,一片片橘红将白茫茫的大地点缀得恰到好处。不一会儿就来到家门口儿时上学常走的路段,一些儿时的画面映入眼帘,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儿时的记忆。
刚从校园门口出来,天色明暗相间,一场大雨过后,阳光透过远处云层形成一道道光束,可以清晰地看见空气中密集的雨雾,路两侧高大树木在雨水冲洗后显得格外清新,树梢偶尔还散发出淡淡薄雾,风紧一阵慢一阵地刮着,让衣着单薄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走在路上,出现了暖暖的太阳,让在这场旷日持久绵绵雨中挣扎近一个月的我们,欢声雀跃,一班的同学三两一行,那时路上没什么汽车,可以在路上自由横行,边走边捡路边被雨水冲洗得亮晶晶的光滑石头,走路时口袋一直梭梭作响,有时跳过路面上积水的水凼,偶尔也戏弄一下同行的同学,故意将口袋石头扔进水凼里,溅的一身的泥水,相互追逐,不一会儿就到家了,满裤腿的稀泥,好不快乐。有时坐在路边也会遐想这条路的尽头在哪里呀?那边又是什么模样呢?带着种种猜想我问了爸爸,听爸爸说往学校方向是去遵义,另一边是去县城,就这样遵义和县城在我脑海中就成了这条路的尽头两端。
不知过了几年,大约2002年,路上来了很多陌生面孔,他们清一色穿戴着橘红色的衣服和帽子,当地人都说他们是修路工人,他们先是将路两侧的树木砍掉了,还要连根拔起,路上也增加了许多一堆堆的砂石,拿锄头的,拿铲子的…忙得不亦乐乎,路上时不时能看到一些从未见过的机械,几个同学有时凑兴也会待在路边一直看机械运作,下雨天就没那么好过了,下雨天整个路面泥浆比平时还多,我和几个同学很不解,还一脸嫌弃。过了大概一年多时间,一条崭新的,宽敞的黑色沥青路出现在眼前,镶嵌在田野上,远处看去就像一条黑色的长龙,虽然少了前面玩耍的乐趣,但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喜悦,上学时裤脚和鞋都不会弄脏了,玩具也从捡石头变成了滚铁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怀揣着2002年的余温,如今,我成为了一名公路人,能拥有这份光荣职业,心中无比自豪,往昔那条出现在我儿时短暂记忆中的泥泞路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二十年来,道路的变迁,不仅缩短了前往县城的距离,沿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平房,庭院摆放着小汽车。进入新时代,这条承载着我儿时美好记忆的路依旧畅通、安全、舒适,为沿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公路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服务着。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在几代公路人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公路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精彩蝶变,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交通发展新路,在了解到贵州公路发展历史,册三公路建设发展背后的故事,有这样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这是公路人对“册三公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倒了山尖;不管车马来多快,总在我后边!”正是有这样一群执着的公路人,在沙坪垭口,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凿通绝壁,踏遍深山,填平沟壑,劈开层层山峦,度过挥汗筑路的难忘岁月,在这里继续发扬着“两路”精神,一路高歌,逐梦“黔”行,一步一步踏平漫漫黔路,筑就今天“畅安舒美”的多彩贵州路,留下了广为流传的“意志坚定、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甘当路石、服务人民”的24字“册三精神”。
冬季没有往日的姹紫嫣红,公路人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示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为贵州公路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我褪去了孩童时代的天真,而当年那条泥泞路的变迁却依然历历在目,带来的红利更是惠及了千家万户,每当我走到家门口,看到万家灯火通明,总会想起当年在这修路的和在沙坪垭口筑路的先辈,他们的筑路情景已刻在我内心深处,用他们的那份勇气来鼓励自己,切实履行好公路人的责任担当,着力筑好脚下的路,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