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际,很多当地人会前往榕江县的茅人河风景区漂流,河流顺着雷公山而来,经过平阳乡、两汪乡流入清水江。流域不广,河两岸植被遮蔽天日,自然生态美极具秀丽,静静地刻画黔东南的山山水水。顺着茅人河漂流而下,还可以领略平阳乡小丹江、两汪河沿岸浓郁的苗族风土人情。
沿着省道316的苗族风情之路,开车从黎平洪州顺着两汪乡就可以看到了两汪桥,不必说顺着国道211感受小丹江的秀美迷人,也不必说沿着国道321畅游都柳江的碧清如洗;更不必说走在国道356上三季有花的芳香,就单单讲述两汪河的美丽就足以体会大自然对黔东南的偏爱。
从小丹江到两汪河的距离并不远,小丹江旁的国道属于凯里公路管理局榕江公路管理段管养,常常会顺道听单位的叔叔阿姨提起两汪桥——作为黎平洪州到凯里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桥承载了近二十年岁月的侵蚀,又被极具灵气的民族文化滋养着。
2003年,人们在两汪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拱桥,两个巨大的拱形桥墩跨越了两汪河的南北,沿着桥的两端搭建起了七十多米长桥台,桥墩以重力式浆砌块的形式修建而成,也就是将搅拌好的水泥砂浆砌在石头的缝隙之中,在石块与石块不断堆积后形成桥墩,桥台也为重力式浆砌块石桥台,几十米高的石桥之上,可容纳两车同时通行,桥的下半部分采用了承重的石材,不断用来夯实桥墩、主拱圈、桥基、桥面,在栏杆部分可以看见露出的钢筋一角。
随着十几年光阴的迁移,桥面变得破旧不堪,曾经要穿过两汪桥前往苗寨一睹民族风情的游客变得更加稀少,谱写了芦笙故事的当地人在苗寨中也都慢慢走出了苗寨。
主拱圈被洪水冲击得泛碱严重,栏杆被风沙侵蚀露出了钢筋的铁锈,顺着远山外传来的歌声在桥面上不再有回响,桥柱与桥墩之间相互挤压,桥墩处杂草丛生,跨越两汪河的生命桥,已经不能再用“鲜活”来形容了。
两汪桥跨越了时间的长流,将这座桥的故事以更加美丽的方式传唱了出来。据说,有个苗族姑娘是大坪子人(位于两汪乡到乐里镇之间的寨子),经常到两汪河洗衣服,有天遇见了在九洁(位于小丹江至两汪河的寨子)的汉族小伙,两个人隔河相望互生情愫。每次小伙去见姑娘都是游过两汪河,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后来老两汪桥修建了起来,男孩子主动参与到施工过程中,搬石头、砌石块、搅拌砂浆.....只要是工程上的活路,男孩子都很尽心尽力,之后十几年两汪桥架起的不仅是两地的互联互通,还有九洁到大坪子的两位年轻人之间的感情。一晃而过十九年,两汪桥从拱脚处开始出现裂痕,杂草丛生,那个年轻人这次摇身一变拿起了施工图纸,参与到危桥改造工程中去,搭建起串联这个古老村寨的生命桥。
年轻人可能会变成中年人,但是一代代撑起公路事业的前进者与奋斗者们却始终年轻。他们是祖国的后来者与继承者,在贵州公路事业中,化身为勇士,跨越千山万水扛起公路人的旗帜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19年后的今天,两汪桥的规划者与建设者又开始上路,重新书写新时代的“两路”精神,新旧时代的交替又被这座生命桥赋予新的意义。
砂石、水泥被大量夯实在新桥中,接着细集料、粗集料也被用以两汪桥的塑造过程,在黔东南,像两汪这样的老桥以旧桥改造的方式重新保留下来,并不少。
有人用片石混凝土包裹桥墩基础,再搭建支架,对主拱圈进行加固加工,然后在侧墙部分拱上填料,最后拆除支架,半幅施工护栏及护栏底座、桥面铺装,伸缩缝及排水设施等,对全桥进行抹面装饰,就完成一座桥梁的改造。
一座座桥梁改造工程构成一张张通向“万桥飞架”的门票,从组组通村村通到危桥改造工程,他们一直在路上,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两汪桥搭建起了跨越两汪河的生命桥,今年,我们终于可以穿过这座沉寂了十九年的小桥一起领略烧鱼、芦笙和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