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爷爷昨天晚上走了……”正沉浸于梦乡的我被嘟嘟嘟的声响吵醒,手机对面传来老爸的声音,本来有起床气的我瞬间变得平静起来,淡淡地回了句“哦”,便挂断了电话。此刻脑海中浮现的全是儿时我们端着小板凳坐在爷爷旁边听他给我们讲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其中“一只竹筏”的故事就浮现在脑海中……
“一只竹筏”破“天险”
乌江,是贵州境内第一大河。历史上被称作“天险”,它河道弯曲、水流湍急、险滩密布,自古就有“天险乌江滩连滩,过滩如过鬼门关”的说法。在乌江河畔,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廻龙场渡口,是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天险第一渡。1934年12月下旬,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南岸,国民党蒋介石命令薛岳率20万中央军“追剿”红军。1934年12月31日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瓮安猴场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分三路纵队,突破国民党黔军防线,强渡乌江天险,挺进黔北。在突破乌江战斗中,红军将泅渡、竹排渡与浮桥渡结合,向敌军阵地奋起攻击。1月2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廻龙场渡口强渡乌江;1月3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在江界河强渡乌江;1月5日,红三军团第十团在茶山关渡口渡过乌江。1月6日,中央红军全线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东起廻龙场、西迄茶山关100余里的乌江防线,3万多红军全部渡过乌江。
红军借助“竹筏”突破乌江天险,进军黔北,不仅打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梦想,而且让红军赢得了12天较长时间的休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赢得了时间、奠定了基础,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伟大转折。
大乌江特大桥全貌
“一只竹筏”换“新颜”
现如今,我在红军强渡乌江的第一渡口“廻龙场渡口”所在地余庆县工作,而且从事着和“竹筏”有关工作——公路养护。在新人入职时,我站在曾经红军强渡的地方,抬头看到一座桥梁横跨于乌江之上。凝视它,那个“竹筏”的故事跃然“脑中”,我仿佛看见当年军民齐心砍竹编筏、英勇渡江的场景。而这横跨乌江的桥梁,犹如挥刀持斧的勇士,正奋力劈开一条通往胜利的光明大道。后来经过讲解得知,我们的“竹筏”经过新一代公路人敢闯敢为、敢为人先的勇气变成了“大乌江特大桥”。
大乌江特大桥,属于国道G243线的建设项目,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全长375.3米,高83.5米,宽13米,相对高差188米。桥梁的建成使原来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大道,它的使命也不再是协助中央红军突破乌江,争取革命胜利,而是让原本 “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一撮撮,娶个媳妇要挪窝”变成“岩门坡,幸福窝,南来北往游客多,旅游连出金银窝”,成为红军长征精神的浓缩和体现。那时,我也为自己有幸加入公路人的行列感到骄傲,因为我从事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作,也能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一只竹筏”永“传承”
记得去年去卧室帮爷爷拿衣服时,我看见一个精美的红色盒子,打开一看,发现盒子里面写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便兴冲冲地跑到爷爷面前,指着红色红色盒子里的纪念章说道:“爷,你入党都50周年啦!”爷爷笑着说:“是的,我十几岁就入党了。”
以前只知道爷爷是党员,但不知道他入党快75年了,我不禁感叹一个老党员的传承和坚守,他将自己当作传播红色精神的“媒介”,时时刻刻对着我们这些小辈用“一只竹筏”“一袋土豆”“报纸”等简单易懂的话语讲述着红军抗战的故事,让红色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自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要当好爷爷的“接力棒”,通过自己方式将他给我讲过的红军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小辈了解那个艰苦的时代,那些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坚定信念传承好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竹筏”,不仅指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更指那些和爷爷一样的老党员们,虽然他们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淙淙流淌的江水滋养我们这些新一代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