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贵阳公路管理局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面对公路里程短、等级低、路况差等公路管养基础现状,为高质量发展过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由贵阳公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花鱼洞大桥拆除重建工程就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花鱼洞大桥于2019年2月开工重建,在2021年6月实现通车;大桥秉持“生态建桥”理念,创造性提出“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拆建一体的建设思路,成功实现了“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景观新地标”的建设目标,成为贵州首座“提篮式”国省干线公路桥梁,获得了国内外众多重量级奖项认证。
改造前的花鱼洞大桥
完工后的花鱼洞大桥
花鱼洞大桥于2022年4月,获国际桥梁大会(IBC)“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桥梁届“诺贝尔”奖);于2023年1月,获“2022年度黄果树优质工程奖”;于2023年6月,获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创新奖”一等奖。
创新,是引领花鱼洞大桥高质量建设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建桥理念的创新。“以往我们都是先拆后建,但花鱼洞大桥情况特殊,它坐落在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和重点饮用水保护区内,环保是重点,是亮点,但同时也是难题。”花鱼洞大桥业主办主任秦瑜说道。按照贵阳公路管理局要求,设计单位提出了5个中承式拱桥设计方案,经过专家教授和贵阳公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反复研讨,最终形成了“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的设计方案,“将旧桥作为施工平台和运输通道,安装新桥拱肋,‘包住’旧桥,作为拆除旧桥的支撑架;其次沿新桥拱肋布置临时扣索,将旧桥整体扣挂在新建钢管拱肋上。随后解除桁式组合拱拱顶连接,将桁架拱体系转化为扣点支撑的悬臂结构。最后以“拼装逆过程”思路逐段切割杆件、倒装拆除旧桥。”秦瑜介绍说道。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的设计方案,实现了观念上的突破和创新。
人工施工作业
施工工艺的创新。施工过程中,坚持寓创新于实践,积极开拓进取、探索钻研,组织开展了“拱桥原桥位拆除重建综合解决方案”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拱桥拆除重建创新技术,其中4项工法获省级工法、7项技术获国家专利技术。在开挖拱座深基坑过程中,为保护原桥(新拱座基坑紧临原花鱼洞大桥桥基)安全,确保能够使用旧桥作为施工平台和运输通道,并最大程度减少爆破等带来的粉尘和碎渣污染,创新采用了拱座基坑静态劈裂开挖施工方法,此工法为国内首例,具有经济环保、可操作性强、安全可靠等优点。在安装拱肋过程中,为减少施工用地及保护周边环境,制定了拱肋加工及吊装施工方案,即在工厂内预制组装拱肋节段,检验合格后,用汽车整节段运至桥位进行吊装。大桥拱肋首次将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大跨度、变桁高、内提篮”三大特点集于一身,拱肋整体向内倾10°,安装过程中采用拦吊系统切线扣挂的方法,解决了大悬臂状态下的稳定性和成桥后的线型问题。
协调,是高质量完成花鱼洞大桥重建项目的内在要求。
“花鱼洞大桥毗邻沪昆高速上的红枫湖大桥,该桥为独塔斜拉桥,若花鱼洞大桥再选择斜拉桥,景观效果就会明显降低,影响整体视觉观感,且造价偏高;悬索桥则地锚较大,影响隧道安全,建成后的巨大锚锭将破坏周边环境本来风貌、影响美感;梁桥则存在原有材料利用不够经济等缺点。花鱼洞大桥横跨于红枫湖之上,红枫湖一汪碧水,属于国家级名胜风景区、重点饮用水保护区,是贵阳市人民的‘大水缸’,为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破坏,提升景区整体品味。”贵阳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郭忠盛介绍了当时建桥的一些考量。通盘考量,确定了“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景观新地标”的建设目标。
花鱼洞大桥项目筹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桥型结构,进而全面细化敲定设计方案。围绕目标,贵阳公路管理局通过实地勘察、对比论证、综合考虑,从斜拉桥、悬索桥、拱桥、梁桥等桥型中,确定了最适合的拱桥建设方向。
拱桥有上、中、下承式三种类型,受两岸地理地势条件限制,上承式拱桥(拱全部位于梁下)在确保与两端公路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时,拱身结构将无法达到安全施工标准;下承式拱桥(拱全部位于梁上)则桥身跨径偏大、经济性较差,且在湖中搭设支架施工难度大;贵阳公路管理局最后选择采用中承式拱桥建设方案。
绿色,是实现贵阳公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花鱼洞大桥建设始终秉承“生态建桥”的理念,从项目的评估决策到规划设计,再到主体施工和竣工验收,全过程高标准严要求贯彻落实生态环保要求。施工前,科学制定环境评价、水土保持等方案,积极报相关部门审批,严格把好环境保护“政治关”。在施工中,将旧桥拆除的混凝土和开挖的废渣重新利用作为路基和预制场填料,并对旧桥钢材进行再回收;创新技术工艺进行静态施工,最大限度减少施工用地实现对景区“零”扰动;自主设计一套污水收集系统,对施工全过程的废水进行收集、沉淀、隔油等处理,做到污水“零”排放;桥梁完工后,因地制宜进行覆土绿化,全力恢复受施工影响被破坏的环境土地,全力促成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动载试验
开放和共享,是贵阳公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花鱼洞大桥建于1991年3月,“桁式组合拱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具有造型雄伟、受力合理、跨越能力强、工程数量少等特点,在当时的条件下,非常适合于山区桥梁建设。随着花鱼洞大桥运营年限的增长,重载车辆逐年增多等原因,桥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经过加固维修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014年,被国家道路及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为四类危桥,以限载(车货总重22吨以内、单轴轴重9吨以内)、限速(20km/h)、限高等方式来维持运行。
花鱼洞大桥属国道320线贵黄公路上的重要桥梁,肩负着联通贵州中西部的重要任务,是地方群众出行、企业经营、产业发展的重要通道,交通管制期间,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为响应地方政府号召,满足群众美好出行需求,保障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经贵阳公路管理局主动向省公路局请示,于2016年年底获批原址拆除重建。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发展和共享,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优越性。
花鱼洞大桥新貌
从贵阳市观山湖区驾车出发行驶40分钟左右便能到达国道320上瑞线花鱼洞大桥,穿过这座桥,再直行10分钟就到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大冲村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植被优良,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优势,而国道320上瑞线作为大冲村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花鱼洞大桥的建成通车对于大冲村而言意义非凡,不仅缩短了大冲村与清镇市区、贵阳市区的距离,为村民的出行和农产品销售带来便利,也为当地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花鱼洞大桥就犹如我们村的生命线,如果没有这座桥,我们村的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根本搞不下去。新的花鱼洞大桥建成通车后,来我们村的游客更多了,我们的日子也更好了。”红枫湖畔大冲村村委会副主任林科忠说道。
“我们是从浙江过来,特地到贵州来看桥的,今天来到了花鱼洞大桥,遇到了设计团队,在贵州这样的地质条件下,设计出来的桥梁除了能够有交通的功能之外,另外又具有美观和欣赏的功能,是非常了不起的。”杭州游客黄尹隽说道。
花鱼洞大桥建成后,缩短了清镇与贵阳市区的距离,加快沿线村镇融入贵阳“1小时都市圈”;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联通了沿线的重要旅游景区,极大程度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对服务地方旅游业、特色农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造一座桥、连一条线、成一道景、富一方百姓”。
花鱼洞大桥所在的国道320上瑞线经过旅游景区,为当地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出行的美好需求。
“贵阳市‘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提出,将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贵阳公路局将始终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坚持‘设施数字化、养护专业化、管理现代化、运行高效化、服务优质化’为发展重点,为强省会五年行动提供公路部门的保障。”贵阳公路管理局局长杨刚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