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时期是贵州交通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支撑保障最优、发展成效最好、人民受益最多的五年,全省交通建设大踏步前进,走出了一条西部地区“穷省办大交通”的新路子。
2017年,贵州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提前三年完成交通脱贫攻坚兜底性任务,2019年率先在西部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畅通了农村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公路里程从18.6万公里增至20.7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从3037公里增至38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从701公里增至1527公里;机场从10个增至11个;水运通航里程从3660公里增至3957公里。全面完成“十三五”交通运输部下达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贵州交通投资力度空前,综合交通预计完成投资8873亿元,是“十二五”6195亿元的1.4倍。其中,公路水运7197亿元,占交通总投资的81%,较“十二五”增长64.4%;民航24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07.7%;轨道43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74.4%。我省还引入中国交建、中国铁建等国企投资建设29个2433公里高速公路,总投资3928亿元,占“十三五”高速公路建设规模54.6%。交通投资的高位运行,为全省“六稳”“六保”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贵州交通持续推进系列会战攻坚,让我省从西南地理枢纽转变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五年新增高速公路2486公里,2020年底总里程突破7600公里,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改造普通国省道4664公里,通车里程2.63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建成“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惠及近4万个村寨1200万农村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3万。建成世界级桥梁18座,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50座、前10名中有5座在贵州,实现从“地无三里平”到“桥梁博物馆”的华丽转身。建成航道298公里,千里乌江全面复航,全省通航里程达3957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突破1000公里,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份第一。
与此同时,“十三五”十三五期间,我省交通扶贫成绩斐然。争取中央车购税资金812.7亿元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占比81%,贫困地区交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66个脱贫县高速公路由3797公里增加到5640公里,增长了48%;16个已摘帽深度贫困县高速公路由873公里增加到1484公里,增长了70%;20个极贫乡镇新增402公里“幸福小康路”快速通道。2760个深度贫困村实现3.4万公里“特色致富路”民心连接。建成全省1725个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公路3.73万公里,500亩以上坝区100%通油路,7个5A级景区100%和123个4A级景区实现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为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我省深入推进“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成功创建44对“全国百佳示范(优秀)服务区”。2016年实现县县通公交、2017年实现“村村通客运”,轨道交通 “从无到有”,货运物流业“降本增效”取得积极成效,铜仁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9个市(州)均建有综合客运枢纽和一级客运站,88个县普通客运站全覆盖,“通村村”平台被交通运输部列为“12件更贴近民生实事”之一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完成ETC推广发行目标,ETC车道覆盖率达100%。2019年完成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较2015年分别增长4.5%、11.5%、28.8%和61.9%,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速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此外,贵州交通行业治理稳步推进。开展科技攻关2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8项;颁布省级地方标准3项、行业技术指南19项。推进公路建设和运营期节能减排,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超过82%。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实现“双降”,水上交通连续保持“零事故、零死亡”。实施普通国省道、县乡道安防工程5.6万公里、危桥改造2.6万延米。建立生态环保长效工作机制,开展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示范项目建设,贵阳、遵义两个绿色交通城市示范项目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