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始终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度融合,创造性探索出一系列“贵州经验”“贵州战法”。
交通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为贵州彻底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乡村振兴夯实了交通基础保障。
——2015年岁末,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全国为数不多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高原建起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高速平原”。
——2017年,实现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运率达100%“双百”目标,成为西部第1个实现全省100%建制村通畅省份。
——2019年6月,在全国率先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十三五”期,贵州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新建农村公路5.9万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农村公路及通组硬化路密度达128.9公里/100平方公里,较2015年提高31.5公里。
一路通、百业兴。在贵州大地,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激活了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引领了农业产业蜕变,激发了农村发展新动力。
六盘水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农村“三变”改革相结合,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0年全市农村人口人均收入达12004元,较2015年增加近60%。
黔南州“四好农村路”有效将国家5A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小七孔风景区、“中国天眼”和乡村旅游景点串联成片,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铜仁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旅游资源融合,打造了美丽农村路经济走廊1590公里,实现“脱贫致富路、乡村振兴路、美丽农村路”同步见效。
交通的便利让电子商务进村变成现实。
仁怀市、福泉市、播州区农村老百姓通过农村“通村村”出行服务平台,畅通了“山里”与“山外”的联系,推动城乡资源双向互补、相互流通。
息烽县立碑村,每年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3800万元。
江口县生态茶、中药材、猕猴桃、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电商订单应接不暇。
交通进组,黔货出山,贵州农村活力涌动,农业产业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2020年,全省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全国第一;食用菌产量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麻江县将“四好农村路”与农村产业革命深度融合,带动了花卉、锌硒米、商品蔬菜、蓝莓等农业产业发展。
长顺县12条特色产业路连接起村民的致富希望,带动当地发展精品水果4万亩、蔬菜种植5万亩、绿壳蛋鸡300万羽、生猪养殖15万头。
德江县通过“四好农村路”,盘活了农村深处“沉睡”的资源资产。2020年,实现茶叶产量1.57万吨、销售量1.41万吨、销售额14.31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贵州省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系列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构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等工作机制及体系。
建立农村公路联席会议制度,连续18年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高位高质量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
相继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基础设施“路网会战”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实现了贵州农村公路一年一台阶,三年大提质,五年大跨越的转变。
建好“四好农村路”,贵州勇于创新突破。
多年来,为破解资金筹措、质量监管、公路养护等系列难题,贵州省打破常规、敢闯敢试,以创新的思路贯穿工作全局,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协调发展的新路,开创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贵州经验”。
——打破常规创新农村公路建设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实施模式,提出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管理新理念,将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打捆招标,引进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的社会资本负责农村公路项目融资、建设及验收后5年的养护工作,助推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破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贵州精准制定地方金融支持政策及“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靶向投资政策,推动各级财政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加速向农村公路集聚。
——研发使用“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对农村公路“规划计划、招标投标、建设进度、质量验收、信用评价、督查管理、管理养护”等关键节点实施全过程数据监控,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全国率先开发应用“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贯通农村客运、物流运输、农村电商等领域管理,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群众出行难、运输企业经营难、快递物流进出难、运输安全监管难等难题。
“四好农村路”建设,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指示精神,以路为媒、以路为介,推动“美丽农村路+特色产业”“美丽农村路+全域旅游”“美丽农村路+人居环境改善”“美丽农村路+‘三变’改革”“美丽农村路+电商”等多元融合,将乡村旅游点、美丽新农村、重要产业区等串珠成链,在贵州农村建成一大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乡村,形成了人、车、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贵州共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57个,省级示范市4个、全国示范县9个,累计打造“美丽农村路”2.7万公里。
“四好农村路”建设,贵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建立农村公路与群众利益链接机制,2020年在“9+3”贫困县区优先开辟农村公路养护扶贫公益性岗位11058个,增加群众稳定收入。
从江县成立扶贫建设工程服务公司,吸纳离土又能离乡的50岁以下的劳动力,组成26个施工小分队输送到省内交通在建项目务工,带动从江县254户1058名老百姓稳定增收。随着 “从江模式”的复制推广,贵州已逐步建立起农村公路养护与群众利益连接机制,实现群众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和公路养护增效“多赢”。
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发展条件,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交通先行基础。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贵州交通人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为人民而战、为梦想而战,着力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以卓越的业绩共同开创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美新篇。